《負荊請罪》教學片斷反思(精選8篇)
《負荊請罪》教學片斷反思 篇1
《負荊請罪》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在小學語文教材里也是一篇老課文。聽過好幾位老師上這篇課文,自己也上過,總留給我相同的記憶:藺相如有勇有謀,胸襟寬闊,一個坦坦蕩蕩的角色;廉頗一介莽夫,居功自傲,雖能負荊請罪,但總令人覺得他是起襯托作用的反面人物。而這一次卻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片段一
師:請幾位同學上臺表演“負荊請罪”的畫面,在座的其他同學都是小導演,指導臺上小演員們表演時的語言,神態,動作。
(生七嘴八舌議論。)
生:廉頗態度應誠懇,來到藺相如的面前應單膝下跪,雙手抱拳向藺相如請罪。
生:藺相如是一個胸襟寬闊之人,面對廉頗應彎下腰,雙手攙扶廉頗。
生:藺相如應說:“廉將軍不必客氣,只要你改過自新,我們倆齊心協力,必然會使趙國越來越強大。”
生:藺相如起身相迎時應面帶微笑,而廉頗應滿臉悔恨之色。
生:廉頗是背著荊條來表示他請罪的誠意的,所以,我們應準備一個道具當荊條。還可加上廉頗背上荊條時的獨白:我一生在戰場上功無不克,戰無不勝,忠心耿耿保衛祖國,可如今我真是罪不可赦呀!
生:(一語驚人)
廉頗又沒犯罪,為什么他得稱自己罪不可赦?而藺相如怎么能說廉頗應“改過自新”呢?
師:廉頗“犯罪”了嗎?
(又掀起了一個討論的高潮)
生:廉頗雖沒有犯罪,但這一切功勞也應是藺相如的,假如他沒有避而不見,廉頗就有機會讓藺相如下不了臺,那不就構成犯罪了嗎?
生:可畢竟沒碰著,最多也只不過是廉頗腦子里有這個想法,又沒有付諸于行動,最多也是犯罪未遂!
生:如果廉頗是個卑鄙小人,完全不顧國家的利益,打定主意與藺相如過不去,難道非得與藺相如碰面才可嗎?像電視里的*官,早用什么見不得人的*計謀害藺相如了。這說明廉頗心中還是顧著國家利益的。
生:他跟藺相如平分秋色!我覺得應改一改兩個人的臺詞。
廉頗:藺上卿,前不久我一時糊涂,險些鑄成大錯,是藺上卿的寬闊心胸喚醒了我。有冒犯的地方,敬請原諒。現在請你用荊條責打我吧!
藺相如:廉將軍,你太客氣。廉將軍為保衛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你的勇猛一直令我佩服。今天,藺某更是佩服廉將軍的為人,相信趙國在你我的齊心協力下,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反思:對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但,也難免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時候。這一案例就說明了這一點。廉頗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似乎在許多師生心中都形成了一個定勢:居功自傲的莽夫,唯一的可愛就在于能知錯就改,但很少有更深入地體會這個人物身上的可貴之處。而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廉頗沒犯罪,為何稱他為請罪?面對這與旁人迥異的理解,老師并沒有一棒打死,因為這是學生心里的疑惑,是他們獨特體驗的反映,“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應值得尊重。這樣做,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那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片段二
生:老師歷史上真的有“負荊請罪”嗎?
師:為什么會這么問呢?
生:象廉頗這樣的大將軍,他只不過一時犯了糊涂,而且又未筑成大錯,怎么一定要“負荊請罪”,他不能以別的方式道歉嗎?
師:你說的很有道理,同學們認為呢?
(學生聽了議論紛紛。)
生:我認為他可以在上朝時多替藺相如說話。藺相如遇到困難時主動去幫他。這樣時間久了就好了。
生:他可以寫一封信,買一些禮物讓仆人送過去。我爸爸就是用“信”和“禮物”來討我媽歡心讓我媽回心轉意的。
(同學們聽了哈哈大笑。)
生:或者他可以把藺相如約出來吃頓飯,邊喝酒邊聊.我爸爸常說酒桌上什么話不好說?
師:同學們真會為廉頗考慮這樣既道了歉,又不太丟面子,多好呀。可他并沒有這樣做,他不在乎尊嚴?!
生:(迫不及待地嚷道)不,他太要面子了,要不他也不會妒忌藺相如了。而現在他竟能赤身露體背負荊條來向藺大人請罪,真讓我佩服。
生:俗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跪天跪地跪父母”,而廉頗竟能向藺相如下跪,足見他道歉的誠意,真不愧為大丈夫呀!。
師:心胸寬廣是一種美德,而坦然面對過錯更需要勇氣,藺相如可敬,廉頗更可敬!請同學們帶著對他們的敬意再來讀讀課文。
反思: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并不代表著學生說的全都是對的,教師的角色并不是忙著點頭:“說得好,說得對。” 而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巧妙的引導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教師是一個信息源,是與師生平等對話中的首席,不是蹲下來所謂的平等對話,而是站起身來平等對話,要注意把握好度。經過這樣一個自主的,發揮個性的平等對話過程后,學生才真正找到了課文的真實,他們心中涌起的是對那些為國家利益而舍棄自己私利的英雄的敬佩,使學生的體驗程度出現一種飛躍狀態,產生認識的深化,情感的深華和價值的提升。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美麗的。孩子們的心靈是那么豐富,想法是那么奇特,個性又是那么多姿多彩,如果得到了教育者的保護和發展,那美麗不僅僅是課堂而是孩子的終生。有了教學中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教學才會成為一種藝術,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才會出現不曾預約的精彩。
《負荊請罪》教學片斷反思 篇2
《負荊請罪》,是一篇劇本。上課伊始,我讓孩子們介紹“負荊請罪”這個成語的意思,接著講講這個成語的來歷、出處等,孩子們顯得饒有興趣。緊跟著我讓同學們回憶劇本的基本特征,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的發言顯得瑣碎而不完整,指名幾個同學交流后,我隨即做了總結性的概括,讓孩子們對劇本的特點進行再次強化。
初讀課文階段,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即出示詞語:府邸、唇槍舌劍等。請一名后進生讀,此生起立后無語,心中慶幸抓得準,又請一生,又無語,無奈只得請一名“尖子生”來救場,此生流利地將背投上的五個詞語非常準確地讀了出來。生詞檢查完,該檢查課文的朗讀情況了,指名幾位同學分角色分別扮演藺相如、廉頗、韓勃……孩子們讀得比較投入,個別同學感情非常充沛,已超出了我的要求,值得表揚。讀完后,生點評,由我來做最后總結性的發言。
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部劇本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生聚精會神地默讀課文,不久一名男生舉手,回答得簡潔、準確,這讓我信心大增。感慨:語文能力是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訓練的結果。概括完全文,又讓同學們概括每一幕的主要內容,當然是手到擒來,吹灰之力即搞定。離下課還有幾分鐘,拿出補充習題做幾道簡單的題目。
今天的課堂,簡單、務實,沒有華麗的設計,只有扎實的訓練。我想,對于六年級的語文課堂來說,扎實、有效的訓練要比精美設計來得更加實惠些,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既為第二課時的閱讀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也能讓孩子在無形之中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整堂課基本上是在檢查孩子的預習,不僅有字詞的掌握情況,課文的朗讀情況,更包括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夠脈絡的能力。我覺得,扎實上好第一課時是高效完成第二課時的前提,那些沒有進行第一課時教學而直接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看似高效,實則有些囫圇吞棗,孩子們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師上課硬塞的“知識”。又到底能夠吸收多少?是有待于進一步了解的。
《負荊請罪》教學片斷反思 篇3
今天的課堂,簡單、務實,沒有華麗的設計,只有扎實的訓練。我想,對于六年級的同學的課堂來說,扎實、有效的訓練要比精美設計來的更加實惠些,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既為第二課時的閱讀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也能讓孩子在無形之中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整堂課基本上是在檢查孩子的預習,不僅有字詞的掌握情況,課文的朗讀情況,更包括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夠脈絡的能力。 我覺得,扎實上好第一課時是高效完成第二課時的前提,那些沒有進行第一課時教學而直接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看似高效,實則有些囫圇吞棗,孩子們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師上課硬塞的“知識”。又到底能夠吸收多少?是有待于進一步了解的。
所以,在上第二課時我突然想起一個詞——放手。 于是,我對孩子們說,我給他們二十分鐘的時間,讓他們自學:自己讀生字,自己讀詞,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詞,自己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不會的可以來問我,可以問同桌,也可以下位與別的同學交流,還可以去查閱手頭的資料,可以去問不開口的老師……
二十分鐘左右,匯報開始,我想,可以讓學生先說說對詞語的理解,學生只要一開口,字音的問題就可以隨機解決了。 拋出來了磚,引來的是學生的玉了,我這樣想。
生:(一位同學率先站了起來)我向大家匯報“府邸”這個詞的意思,“府邸”就是指當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我來補充一下,“府邸”不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權有勢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財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師:你們這一說,老師心里明白了,“府邸”絕對不是茅草房,那種連大門口都掛著燈籠,都臥著石獅子,都站著門衛的人家,他們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針鋒相對”就是“針尖對麥芒,寸步不讓”。
生:我知道“寬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寬廣。
生:“寬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撐船。
生:“寬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聾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種官職。
生:“上卿”大概相當于宰相。
生:就像國務院總理,像外國的總統。
生:“懼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還不一樣,“懼怕”是說內心很恐懼,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門客”就是指家里的傭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門客”是藺相如出錢供養的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人。
師:對,門客可不是傭人,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很對,門客可是謀士啊!
生:我知道“負荊請罪”就是背著帶刺的荊條到別人的家里去請罪。
生:“負荊請罪”就是指登門謝罪。
生:“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請罪”還是一個成語,比喻誠心誠意地道歉。
……
不知不覺,下課的鈴聲響了,我們卻久久地沉醉在交流的氛圍里。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讓學生借助課本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能不斷地前進。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是時代的呼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應該巧妙點撥,善于激勵,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底能夠吸收多少?是有待于進一步了解的。
《負荊請罪》教學片斷反思 篇4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個歷史小話劇。劇本開頭先寫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劇中人物。劇本中的方括號內主要交代舞臺布景及人物活動情況;圓括號內交代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等。劇本通過人物對話,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軍廉頗向遭其侮辱卻不與之計較的上卿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
二、學情分析:
在掌握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重點部分。劇本一般都是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來展示人物性格特點,可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弄清故事情節,了解人物性格特點。教學時,可從讓學生說說“負荊請罪”這個成語意思入手,引導學生進入文本。
三、教學要求: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系課文內容,說說“負荊請罪”這個成語的由來。通過朗讀理解劇本語言,體會廉頗知錯就改及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學會閱讀劇本。練習排演小話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系課文內容,說說“負荊請罪”這個成語的由來。
2.通過朗讀理解劇本語言,體會廉頗知錯就改及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簡單提示閱讀劇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是一個劇本。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曾經學過什么劇本?劇本的一般特點是什么?閱讀劇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劇本開頭先寫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劇本中的任務。劇始和劇中的方括號內主要交代舞臺布景及任務活動情況,劇中的小括號內交代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等。劇本一般都是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愛展示人物性格特點。閱讀時,要弄清故事情節,仔細品位任務語言,了解人物性格特點。)
2.板書課題,啟發談話。
看了課題,你知道誰向誰請罪嗎?為什么請罪?請罪的結果怎樣?我們讀惡劣這個劇本就知道了。
二、自讀課文,疏通詞句
1.自由輕聲讀,要求: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3)邊讀邊思考揭題時所提的問題。
2.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詞語。(2)用鋼筆描紅。
(3)指名讀課文,結合正音,理解詞義。
厲害:難以對付。
懼怕:害怕。
寬恕:寬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課文,理清脈絡
1.理解“負荊請罪”。
(1)“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
(2)誰向誰請罪?
(3)為什么要請罪?
此題不作過高要求。
(3)結果怎樣?
2.默讀課文,想一想:這兩幕劇講了什么?
四、指導書寫
五、作業
抄寫詞語、朗讀課文。
教學后記:
韓勃為什么如此氣憤?教學伊始就突出韓勃生氣的形態,接著理順成章地提出疑問,探究韓勃生氣的緣由,尤其是生動模擬廉頗擋道的架勢,以及“給他個下不去的”揚言,致使藺相如“避讓”和“躲開”,進而由“怕”與“不怕”的討論,自然而然引出劇本的中心。
《負荊請罪》教學片斷反思 篇5
今天,我教《負荊請罪》,上課的一剎那,突然想起一個詞——放手。
于是,我對孩子們說,我給他們二十分鐘的時間,讓他們自學:自己讀生字,自己讀詞,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詞,自己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不會的可以來問我,可以問同位,也可以下位與別的同學交流,還可以去查閱手頭的資料,可以去問不開口的老師……
二十分鐘左右,匯報開始,我想,可以讓學生先說說對詞語的理解,學生只要一開口,字音的問題就可以隨機解決了。拋出來了磚,引來的是學生了玉了,我這樣想。
生:(一位同學率先站了起來)我向大家匯報“府邸”這個詞的意思,“府邸”就是指當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我來補充一下,“府邸”不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權有勢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財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師:你們這一說,老師心里明白了,“府邸”絕對不是茅草房,那種連大門口都掛著燈籠,都臥著石獅子,都站著門衛的人家,他們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針鋒相對”就是“針尖對麥芒,寸步不讓”。
生:我知道“寬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寬廣。
生:“寬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撐船。
生:“寬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聾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種官職。
生:“上卿”大概相當于宰相。
生:就像國務院總理,像外國的總統。
生:“懼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還不一樣,“懼怕”是說內心很恐懼,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門客”就是指家里的傭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門客”是藺相如出錢供養的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人。
師:對,門客可不是傭人,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很對,門客可是謀士啊!
生:我知道“負荊請罪”就是背著帶刺的荊條到別人的家里去請罪。
生:“負荊請罪”就是指登門謝罪。
生:“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請罪”還是一個成語,比喻誠心誠意地道歉。
……
不知不覺,下課的鈴聲響了,大家卻仍沉浸在交流的氛圍里。
《負荊請罪》反思
《負荊請罪》是一部歷史小話劇,如何抓住話劇這一獨特的體裁,上出濃濃的語文味呢?課堂上,我和學生商量著要把第二幕排練成小品,學生們是個個躍躍欲試。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熟悉著臺詞,他們自編、自演、自導,讀時還不由自主地加上動作。學生們為了成為最佳男主角,他們興致盎然,爭分奪秒。
記臺詞之后,學生四人一小組,推選“藺相如”、“廉頗”、“韓勃”、旁白四名學生上臺表演,其余學生皆是導演和評委。學生在演一演、評一評的過程中,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感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質。這時,再選另外一組學生再演一演,這時候的表演,可謂是水到渠成,四位學生的精彩表演傳遞著他們對人物語言和角色性格的理解,課堂上高潮疊起,掌聲不斷。 由此看來,學生在評價與表演的過程中,感受了人物的品質,體悟了語言的獨特魅力,真正做到了以演促悟、以悟促演、以演促讀。
讀演法,重在讓學生“讀中有悟”,引導學生以讀為核心,創造性地把讀與演有機的結合交叉,這樣的課堂,才能營造瑯瑯的讀書聲,飄逸出濃濃的語文味。
《負荊請罪》教學片斷反思 篇6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系課文內容,說說“負荊請罪”這個成語的由來。
2、通過朗讀理解劇本語言,體會廉頗知錯就改及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品質。
3、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體會藺相如為國家而不計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負荊請罪》,“荊”后鼻音
生:讀題
師:說的是誰向誰請罪?
生:廉頗向藺相如請罪
師:學習劇本臺詞很重要哦,潛臺詞,戲劇沖突,把握住了劇本沖突就把握住了戲劇。
二、精讀第一幕
1、請快速瀏覽課文第一幕,試著找出這一幕中的戲劇沖突。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生:在討論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的車子,韓勃說怕
師:他自己認為怕不怕
生:不怕
這就是第一幕的主要的戲劇沖突,韓勃說怕,藺相如自己說不怕,
那么到底是怕還是不怕,再讀,勾畫主要句子。
生:藺相如不怕,因為在澠池之會的時候,唇槍舌劍,針鋒相對
生讀
師:想當年,秦王那么厲害,怎么厲害?
生:兵多將廣
城池很多
霸氣十足
師:秦王都不怕,還會怕廉頗嗎?來說一說藺相如的這句臺詞
生說
還有什么地方看出藺相如不怕廉頗?
生:前面說……后面說文有,武有,要是,就會來侵犯
師:可是韓勃卻說:我真不明白,為什么要……韓勃為什么要這樣說
生:看到藺相如給廉頗讓路
生:大人好幾天不敢上朝,這也說明了韓勃認為藺相如怕廉頗
出示這句臺詞:
生讀
師:怕到什么程度了?門也不出了,朝也不上了
一起讀
師:韓勃還從哪些地方看出了?
生:方才在路上,大人不是有意避讓?
師:注意到了沒有?怎樣避讓的?——有意
生讀
師:還從哪里?
生:上卿比大將軍的職位高,
師:你來讀這句臺詞
生讀
師:上卿,不是老百姓,再來讀
生讀
師:職位比廉將軍高,為什么這么怕他呢?一起讀
師:廉頗一再擋藺相如的道,目的是什么?
生:羞辱,侮辱
師:舞臺提示,難怪……誰來讀一讀
生讀
師:我聽出來了,你生氣了
生再讀
師:還有誰也生氣的,一起讀
生齊讀
師:韓勃和藺相如有說怕的理由,說不怕有不怕的理由,倆人在一起對話肯定很有趣,誰來讀一讀?
倆生一起對話讀
師:這位韓勃非常高氣憤,藺相如是語重心長
師:藺相如想到了什么,才會說:和為貴
生:如果自己和廉頗鬧翻了,就會……
生:一個開裂的房屋是站不住的,所以……
師:還會想什么?
生:鬧翻了,趙國會怎樣呢?
師:想一想,會怎樣呢?
生:秦王會乘機侵犯我國
師:如果“和”呢?
生:武有……文有……秦王就會害怕趙國的實力,不敢來侵犯
師:看來藺相如雖然不怕廉頗,但也有怕的,怕什么?
生:他怕廉頗繼續糾纏,他自己會沉不住氣
生:怕不和會對國家造成危害
師:說來說去,還是怕不和,會對趙國造成危害
師:理解了藺相如,這兩次笑,把他藏在心里的話說出來
生:韓勃,干嘛這么生氣,沒有必要的
生:我并不是怕他,如果我跟他鬧翻了,那么趙國的安危就會很讓人擔心。
生:不就是給廉將軍讓個車子嗎?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
師:如果劇本一開始就把這些都寫出來,第一幕還能演下去嗎?層層推進,推向高潮,再來讀第一幕,你會更有想法。
4、生分角色讀第一幕
三、課堂小結:
因為和為貴,所以一讓再讓,因為認識到了和為貴,所以,廉頗來負荊請罪。那么廉頗是怎樣負荊請罪的?我們下節課再去學習。
板書設計:5、負荊請罪
藺相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
(和為貴)
今天我上的是《負荊請罪》,這篇課文是一篇劇本,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我想,編者為什么沒有人教版的《將相和》,而改成劇本,無非是讓學生接觸一下這種新體裁。所以,教學中,我把了解劇本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本篇又是話劇,全文主要是人物對話,文章是通過怎樣的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這又聯系到習作教學了。
課時,我從理解課題出發,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負荊請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誰請罪,為什么請罪?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接著,我讓學生說說本篇課文與平時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借機了解戲劇、劇本等相關知識。學習字詞,提醒“廉”、“庸”的寫法。詞語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課中的許多詞語都要學生查工具書或資料理解。指名讀課文,力求讀正確、流利。
在理解課文階段,我抓住幾個關鍵問題:藺相如真的怕廉頗嗎?你的理由是什么?廉頗為什么有轉變?學生能從課文中找出答案,說明已大致理解文意了。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階段,我提醒學生注意圓括號里的提示語。
文中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特點就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的,我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并思考說說從這些語言和動作中看出什么,學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訴學生,要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就要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來體現。
課余,我還組織學生演課本劇,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我認為不能什么都講,這樣不但時間不夠,而且教師也講得很累,應選擇一個重點,組織學生訓練,使學有所獲。教學中,我覺得只有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是很糟糕的,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教師也不知學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學就會顯得盲目。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閱讀教學不能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為唯一的目標,應與習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因為每一篇課文其實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值得學生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使閱讀與寫作不脫節。
《負荊請罪》教學片斷反思 篇7
學習完課文第二幕人物對話后,我讓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情、動作進行改寫。
師:請同學們看看文中的插圖,讀讀第二幕的人物對話,一邊讀一邊體會所敘述的人物當時的動作、神態及其心情,將這一幕改成一篇記敘文。
生:(讀第二幕)
師:下面大家可以選取第二幕中的任意一個部分進行想象,將其改寫成記敘文。
生:(有的在同桌討論,有的開始修改……)
師:大家改得真認真,誰愿意和同學們交流交流呢?
生:我改的是第一部分。歲月滄桑,中華五千年的時間中發生的事情如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道也道不完,今天,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故事吧!一個晴朗的晌午,萬里無云。藺相如在客廳踱步。一會兒,他的門客韓勃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匆匆走向藺相如,焦急地說:“大人!大人!”藺相如轉過頭去,若無其事地說:“什么事?”氣喘吁吁的韓勃連忙講到:“廉將軍來了!”大藺相如的臉色立即變得很驚奇:“什么,廉將軍來找我?快請廉將軍進來!”“是!”韓勃應聲領廉頗進來。
師:(鼓掌)你可真有文學細胞。還有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一下你的?
生:我改的是第三部分。藺相如眉開眼笑:“哈哈哈,廉將軍,您能明白我的心意,我實在是太高興了!韓勃,快叫人準備筵席,我要跟廉將軍痛痛快快地飲幾杯!”藺相如拿了一件衣服替廉頗披上,兩人緊緊地拉著手,坐下來親密地交談著。正是因為藺大人的寬容大度才成就了兩人的友誼,趙國也因此更加強大起來。
生:我改的是第二部分。藺大人一瞧,格外驚奇。只見他不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地走進來,竟然連衣服也沒有穿,還背了一根荊條。大人連忙迎上去:“廉將軍!”話音剛落,廉頗就羞愧地跪下來。藺大人更是吃驚:“哎呀!廉將軍,您這是——”廉將軍低下頭,羞紅了臉說:“藺大人,請你用這根荊條很狠地抽我一頓吧!”藺相如見此情形,連忙取下荊條扔在一邊,伸手去扶廉將軍:“廉將軍,別這樣,快請起,快請起!”廉將軍仍是不肯起來:“藺大人,我實在對不住你!請你寬恕我這個愚蠢而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別人面前侮辱你。現在我才知道那完全是我的過錯。最初,我以為是你怕我,后來別人告訴了我這其中的原委,我才明白你的一片苦心。你真是一個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人哪!”
師: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老師發現同學們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有的同學還很有創新精神,就讓我們在課后繼續發揮大膽的想象,將課文改寫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們到明天的課上一起交流,屆時,希望能夠一睹各位同學的風采。
反思
我個人認為課文中的“空白”是指課文中某些內容有意不寫,或寫得簡略,敘述描寫留有發揮余地的地方。這種“空白”往往存在于詞、句、段、畫中,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內容,適時地引導學生推測、構思,以習作的形式把“空白”補充出來。這樣既充分利用了手頭的教材,又能借助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激發學生習作的靈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習作的難度。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這個課本劇由于表達的需要,某些地方寫得相當簡單,甚至出現略去情節或跳躍情節的情形。因此我鼓勵和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空白”,進行合理構想,或補充省略的情節,或把簡單的部分具體化、形象化,進行再造想象。這種想象不是盲目地擴展情節,而是圍繞文章中心,“添枝加葉”式的想象。因此,我要求學生從人物的神態、語言、心理等方面進行想象,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上的融會貫通和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負荊請罪》教學片斷反思 篇8
《負荊請罪》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的是《負荊請罪》,這篇課文是一篇劇本,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我想,編者為什么沒有人教版的《將相和》,而改成劇本,無非是讓學生接觸一下這種新體裁。所以,教學中,我把了解劇本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本篇又是話劇,全文主要是人物對話,文章是通過怎樣的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這又聯系到習作教學了。
課時,我從理解課題出發,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負荊請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誰請罪,為什么請罪?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接著,我讓學生說說本篇課文與平時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借機了解戲劇、劇本等相關知識。學習字詞,提醒“廉”、“庸”的寫法。詞語的理解也很重要,本課中的許多詞語都要學生查工具書或資料理解。指名讀課文,力求讀正確、流利。
在理解課文階段,我抓住幾個關鍵問題:藺相如真的怕廉頗嗎?你的理由是什么?廉頗為什么有轉變?學生能從課文中找出答案,說明已大致理解文意了。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階段,我提醒學生注意圓括號里的提示語。
文中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特點就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的,我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并思考說說從這些語言和動作中看出什么,學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訴學生,要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就要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來體現。 課余,我還組織學生演課本劇,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我認為不能什么都講,這樣不但時間不夠,而且教師也講得很累,應選擇一個重點,組織學生訓練,使學有所獲。教學中,我覺得只有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是很糟糕的,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教師也不知學生心里想些什么,教學就會顯得盲目。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閱讀教學不能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為唯一的目標,應與習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因為每一篇課文其實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值得學生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使閱讀與寫作不脫節。
《負荊請罪》教學反思
《負荊請罪》是篇歷史小話劇,它通過人物對話,描寫了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向上卿負荊請罪的故事,在擋道與避讓、請罪與攜手的對比之中,突出人物鮮明的個性。
在今天的這節課中,我通過緊扣戲劇沖突,揣摩“潛臺詞”,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繼而挖掘文本資源,認識中國的“和”文化。課前重視學生的預習作業,讓學生讀通、讀準、讀懂,為上課打好基礎。課中啟發誘導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思、樂想、樂說。
第一幕的教學主要抓戲劇沖突,這是閱讀劇本的關鍵。我拋出一個問題:“藺相如與韓勃在討論什么問題?”學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個信息,即“韓勃認為藺相如怕廉頗,而藺相如自己卻堅持說不怕”,這就是戲劇沖突。我帶領學生緊扣這個沖突,深入文本,揣摩臺詞,引出“和為貴”這一個中心。
第二幕的教學通過研究廉頗是怎樣請罪的,抓藺相如寬恕廉頗的細節描寫,體會到廉頗請罪是誠心誠意的,藺相如也是真心原諒廉頗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誠,才有了負荊請罪這樣好的結局。
整堂課上下來,雖然是流暢的,學生也是投入的,但總感覺少了什么。過后,王校長跟我聊了一下,指出朗讀不夠,如果能指導朗讀,借朗讀來體會品質、升華情感,學生的心與課堂就更融洽了!再想想自己的課堂,朗讀的確做得不夠。其實有很多環節可以設計朗讀,更好地品味“潛臺詞”。第一處:藺相如的兩次“笑”。原設計是出示這兩處“笑”,讓學生模仿藺相如的口吻,任選一句,繼續往下說說他的想法,然后總結藺相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現在想想,如果在學生說過之后,再指導朗讀這兩處“笑”,然后總結人品,是不是更好呢?第二處:分角色朗讀。課上隨機選了呂鎵均、呂嘉偉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了第一幕,但都沒能很好地把握藺相如、韓勃的語氣,特別是藺相如的兩處“笑”,沒能讀出他的寬容大度。當時我怕后面的環節跟不上,草草地評了一下,讓他們注意讀出人物的語氣,體現人物的特點,沒再指導讀,就進入到下一環節。如果我當時讓學生評評讀的不足,應該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或許能更好地體現人物的特點。第三處:藺相如的五處“請”。這是藺相如寬恕廉頗的細節描寫,教學中,我只設計了學生從五個“請”字中體會到什么。如果當時我把這五處“請”出示出來,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話,再從“請”字中體會,學生是不是更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呢?
對“和”文化的拓展,設計時考慮到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乃至世界的和平,還播放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活字印刷——和。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少了和諧,有些倉促,沒能與學生融洽地交流“和”文化,現在想想,有點遺憾。
關注課堂,反思課堂,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愛上課堂。
《負荊請罪》教學反思
今天,我教《負荊請罪》,上課的一剎那,突然想起一個詞——放手。
于是,我對孩子們說,我給他們二十分鐘的時間,讓他們自學:自己讀生字,自己讀詞,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詞,自己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不會的可以來問我,可以問同桌,也可以下位與別的同學交流,還可以去查閱手頭的資料,可以去問不開口的老師……
二十分鐘左右,匯報開始,我想,可以讓學生先說說對詞語的理解,學生只要一開口,字音的問題就可以隨機解決了。 拋出來了磚,引來的是學生的玉了,我這樣想。
生:(一位同學率先站了起來)我向大家匯報“府邸”這個詞的意思,“府邸”就是指當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我來補充一下,“府邸”不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權有勢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財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師:你們這一說,老師心里明白了,“府邸”絕對不是茅草房,那種連大門口都掛著燈籠,都臥著石獅子,都站著門衛的人家,他們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針鋒相對”就是“針尖對麥芒,寸步不讓”。
生:我知道“寬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寬廣。
生:“寬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撐船。
生:“寬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聾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種官職。
生:“上卿”大概相當于宰相。
生:就像國務院總理,像外國的總統。
生:“懼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還不一樣,“懼怕”是說內心很恐懼,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門客”就是指家里的傭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門客”是藺相如出錢供養的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人。
師:對,門客可不是傭人,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很對,門客可是謀士啊!
生:我知道“負荊請罪”就是背著帶刺的荊條到別人的家里去請罪。
生:“負荊請罪”就是指登門謝罪。
生:“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請罪”還是一個成語,比喻誠心誠意地道歉。
……
不知不覺,下課的鈴聲響了,我們卻久久地沉醉在交流的氛圍里。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讓學生借助課本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能不斷地前進。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是時代的呼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應該巧妙點撥,善于激勵,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