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示兒〉教學設計(精選5篇)
古詩〈示兒〉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能正確讀寫詞語:家祭、乃翁。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示兒》。
3、體會詩中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4、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二、學法指導
教師教法:談話法、朗讀法。
學生學法:自學討論法、合作學習法。
三、教學重點
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
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五、解決辦法
加強朗讀,以讀促理解,以讀促感情。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課文
你喜歡古詩嗎?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古詩接龍的游戲;背誦六年來所學的詩(課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書課題,感知寫作背景
1、同學們看詩的題目《示兒》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兒”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可以說是告訴兒子,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于遺囑)
2、幻燈出示作者簡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開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虜了兩位皇帝及皇親國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權滅亡。1127年農歷五月,宋高宗趙構稱帝建都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著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對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殘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與華北地區的人民受盡了折磨。陸游出身書香門弟,幼年時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飽嘗流離之苦。他的一生作詩甚多,現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示兒》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遺囑。
(三)課件出示自學古詩的方法(自學四步法)
1、初讀 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品讀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句。
3、細讀 想想詩人描繪的畫面。
4、研讀 由畫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四)合作學習古詩
1、初讀 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達到正確、流利,并指出“祭”的書寫筆順和“乃”的讀音。
2、品讀 小組合作自悟詩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學生匯報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元知”:本來就知道的意思。“萬事空”:什么事都沒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國。同:統一。“九州同”:指全國的統一。
詩意: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北師:指南宋軍隊。
定:是平定,這里指收復。北定:收復北方。
無: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乃翁:你們的父親。
詩意: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3、細讀
小組合作討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意所描繪的畫面。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4、研讀
聯系深化,激發情感。
①交流:你從描繪的畫面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談談你的看法。
如:對國家未統一的悲憤,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期盼,對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念,表現詩人愛國主義情感等。
②在互動交流中,教師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并背誦。
(五)拓展
古代的詩人在臨終時都能想著國家的統一,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熱情。作為新時代的少年,為了愛國你準備做哪些?
學生匯報交流。
多媒體播放《國歌》學生齊唱
(六)小結
同學們學習很主動,我們不僅知道自學古詩的四步法,而且從詩句中展開聯想,感悟到愛國詩人的高尚情懷,今后我們讀書就要注意從內容展開聯想。
(七)布置作業
課下搜集有關陸游的詩,讀一讀,再次感受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
附:板書設計
示 兒
陸游(宋)
但悲不見九州同
愛國之情
古詩〈示兒〉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108頁
二、教材和學情分析
《示兒》是南宋詩人陸游臨終前寫的,是絕筆,也是遺囑。全詩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這首詩,作為一首絕筆,無愧詩人創作的一生;作為一份遺囑,無愧于詩人愛國的一生。全詩字句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表現詩人深厚真誠的愛國之情。六年級學生已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能夠借助注釋及搜集的背景資料理解古詩內容。能夠了解詩歌表達出作者的愛國感情。但是,孩子們對詩歌的感受力不強。如何讓學生透過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詩中深刻的內涵,使其與詩中的情感產生共嗚,從而受到心靈的震撼,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老師結合時代背景和相關知識的拓展,以情擊情,引領學生在“動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欣賞水平。
三、教學目標
1、學習《示兒》體會作者深厚的憂國之情。
2、啟發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意境,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3、引導學生自學本課要求會認,會寫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示兒》
四、教學準備
1、搜集查閱陸游的相關資料(時代背景和愛國詩篇)
2、舒緩深沉的樂曲。
3、寫古詩內容相關的課件(插圖、戰馬嘶鳴聲、古詩誦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堪稱“千古絕唱”。它就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所寫的-(示兒)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為理解詩句打下良好基調]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資料出示]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他的詩有九千多首留存下來,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階級的屈辱求和,風格雄渾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張抗金而免職。四十六歲入蜀,六十六歲后遭彈劾罷官,退居山陰達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為官者貪圖榮華富貴,對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滅,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鐵蹄之下,難以收復。
[設計意圖: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學生養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為體會古詩深刻的內涵,感受詩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礎]
3、揭示詩題
①“示兒”是什么意思:“示”告訴,告之,“示兒”是寫給兒子看的詩。
②質疑:看了詩題,你有提出哪些問題?詩人想告訴兒子什么?什么時候告訴的?為什么告訴兒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關注書后注解,借助注解嘗試理解詩意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4、過渡。陸游的詩有不少是專門寫給兒孫輩的。在詩中,他告誡兒孫如何讀書,如何做人,比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等。今天,他要告訴兒子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詩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詩讀正確,讀通順。
2、結合書中的注釋,試著說一說詩的大概意思。
3、小組交流:這首詩陸游想要告訴兒子什么?
[設計意圖:關注個體差異,注重學習過程,降低難度,給所有的學生學習的和參與的機會]
三、疏通詩意,理解內容
1、理解古詩的內容
①有人說這首詩是一份遺囑。你同意嗎?(理解“家祭無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說明這首詩正是他臨終的絕筆。在這首詩中,你是向兒孫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遺囑,85歲的詩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難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許多話要叮囑兒孫,肯定有許多事讓他牽腸掛肚,有許多美好事物讓他戀戀不舍,是這樣的嗎?(只牽掛一件事,只叮囑一件事,理解:王師北定中原日”)
③“傷別離,作者滿心的悲傷緣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能力,老師的點播,引導,是為了引領學生透過文字,探索詩中深刻的內涵]
④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出示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陸游68歲)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樂)師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樣?這是怎樣的淚呀,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淚,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淚……生靈涂炭,妻離子散,家不成家,國不成國,這是人民的血淚,陸游也在“望”也在“盼”.XX年過去了.”南望王師又一年”,又一個XX年過去了,“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已68歲了,“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85歲己到垂暮。還在“南望王師”!他盼來了自己的軍隊嗎?沒有(但悲不見九州同)是啊,從中原淪陷起,人們在苦苦等著,盼著,朝廷的軍隊能夠北上抗金,收復失地,可是,多少個日子過去了,中原淪陷,九州破碎,陸游等不到祖國統一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體會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孩子們,請你們再讀詩句,你能讀出一個什么字?(悲!)為什么悲?(為國土淪喪而悲,為苦難百姓而悲……)
[設計意圖:把兩首詩進行整合,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詩人”的悲,拉近孩子們與詩人的距離,體驗感悟詩人的情感,把學生的感悟,體驗引向深入]
3、出示《題臨安邸》,追求:王師的軍隊到底在哪?尋些權貴、皇帝在哪?他們究竟在干什么?(讀)你們此時有什么感受?(氣憤)北方已淪陷,南方還歌舞不休,權貴們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體會到陸游一顆怎樣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憤)陸游52歲那處竭力主張抗金,結果被罷官,他憂憤成疾,大病數十日,他曾寫下“位卑未敢忘憂國。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臨終未敢忘憂國。再有感情地讀詩。
[設計意圖:引出兩首古詩,與《示兒》互文解詩,使學生從對詩意的理解走向對詩人情懷的感受,通過對比,感受到詩人的憂國憂民]
五、創設情境,讀寫結合
“家祭無忘告翁”,雖然痛徹心扉,雖然死不瞑目,雖然萬念俱灰,但是詩人還渴望有一天祖國統一。希望有一天,兒孫能把這個消息告訴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囑咐自己的兒孫啊?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情景?面對這樣的父親,你會說些什么?試著寫下來。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為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學生想象力,引導學生去體驗,把握詩歌情感的脈搏,讓他們與詩人的心靈作一次近距離的對話,把讀、想寫相結合起來,加深感悟,使這首詩,這位偉人的詩人,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六、積累提升,總結全詩。
1、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是陸游的遺囑,如血,如火,如泣如作,悲在其中,恨在其中,其間還隱藏一個字-國。朱自清曾評價陸游和他的《示兒》(課件出示“朱自清的評價)生讀談感受。
“真正的愛國詩人,是后人對這位詩人最崇高的祭奠,讓我們帶著崇敬之情背誦這首詩,并把他刻進自己的心里,永遠!
[設計意圖:引用朱自清的評價,目的是把詩人的情感濃縮成“真正的愛國詩人”這幾個字,全面感知詩人情感,激發學生對詩人的崇敬,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把“國”放在心中,是崇高而偉大的。]
2、推薦讀詩。課后積累背誦陸游的愛國詩篇。
如:《病起抒懷》《訴衷情》《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
[設計意圖:推薦學生讀詩,擴大積累,進行知識的延伸,目的是讓學生在濃厚的情感氛圍下感受貫穿詩人一生的愛國情懷。對詩人的一生有一個全面的感知,也激發了學生學詩的興趣。]
[整體設計意圖]
《示兒》是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臨終之作,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為其間隱含著真摯深沉的愛國情意,為了讓學生透過文字,與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通過多元的解讀,能觸摸到詩人的情感脈動,我在引導學生讀詩,斛意的基礎上,引用相關的幾首詩進行互文整合,加之背景穿插,語言渲染,情境創設,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真正地被情感染,為情所動,使這位偉大的詩人。這個成功的作品,這份深厚的真情,永遠駐足在孩子們的心中。
[評析]我認為王老師《示兒》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很成功。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結合背景資料,深刻領會詩歌反映出來的深厚愛國之情。在設計中有以下閃光點:
1.適度拓展,全面感知。在讀懂理解《示兒》后,王老師盡可能地進行拓展,如把《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有感》與《示兒》進行整合,互文解詩,全方面,多角度的理解詩人的憂國憂民。
2.創新情境,激發情感。《示兒》這首詩情濃,老師的感情也濃,她能用生動精彩的語言渲染,結合相關資料,運用多種方法創設一個個教學情境,把握全詩情感的脈搏,以情激情,讓課堂閃爍智慧的光芒和情感的火花。讓人“情到深處”,讓人“情不自禁”。
3.讀寫結合,訓練到位。王老師注意進行讀詩,理解詩句,想象情景,寫場面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真正地把語文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的結合起來。注意品詞,解意悟情,讓學生在課中學有所得。
古詩〈示兒〉教學設計 篇3
重慶 譚仕榮
------------------------------------------------------------
教學目標 :
1.思想認識: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情趣。
2.基礎知識:理解詞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
想像詩歌內容,陶冶愛美情趣。
教學過程 :
一、溫故引新,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的詩——《靜夜思》。
過渡語:我們今天學習宋代詩人陸游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板書課題:示兒)
2.提問:我們在第十一冊學了三首古詩,請回憶我們是從哪幾方面學習的?
引導學生回答,投影儀顯示本課學習目標:
①學習詞句意思,了解古詩內容;
②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詩題,介紹背景
1.讀題質疑。①說說“示”的意思;(告訴、告知)②問:根據題目引導學生答出:誰告訴兒子?告訴什么給兒子?為什么告訴兒子?
2.讀“預習”,簡介作者陸游和他當時寫這首詩的背景。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先聽老師范讀,學生再自由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注釋,說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細讀全詩,理解內容
1.讀。學生默讀,把沒讀懂的字、詞寫在黑板上。
2.查。學生查字典、詞典討論解決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詞。
3.連。①根據第一句中字、詞意思,說說這一句句意;②學生根據說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紙上寫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學生向全班同學匯報句子意思。(老師點撥板書:心事、渴望)
4.疑。①學生針對詩歌的字、詞、思想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②老師引導討論解答學生提出的較難問題。
五、再現畫面,吟誦玩味
1.讀。熟讀全詩,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2.想。①聽錄音機朗讀詩歌,學生閉目想像:陸游病危,但沒看到祖國統一而遺憾的情景;②學生邊讀邊想。
①學生看多媒體屏幕,邊聽邊想像,老師用舒緩的語氣和著優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離開人世,可中原依然戰亂不止,金兵強盜為非作歹,濫殺無辜,百姓處在水生火熱之中……我們南宋軍隊應立即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但我要離開人間了,看不到我們的軍隊收復中原,看不到祖國統一,我死不瞑目哇!”
②先聽老師范讀,再點名讀,最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要讀出老師描述的情感。
3.畫。①用簡筆畫畫出作者病危的情景;②同桌互相談談簡筆畫的創意;③學生自由讀,讀出畫畫時的感受;④看屏幕上老師選出的較好圖畫,聽錄音機朗讀詩歌;⑤全班齊讀,讀出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板書:愛國)
4.背。在前面讀的基礎上試背。
六、練習延伸,落實目標
1.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一。
2.讀下面的短信,用詩填空。
中國臺灣小朋友:
中秋節好嗎?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邊散步,夕陽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時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兩句詩( )。夜晚,清幽的月光照進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輾轉反側,聯想到了李白寫的一首詩( )。
今天是中秋節,家家戶戶團圓暢飲,我想到了香港、澳門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維的一句詩( )。香港、澳門回到了祖國懷抱,可你們遠離祖國母親,我們多么盼望你們早日回到祖國媽媽身邊!這里,我只好用陸游的一首詩( ),來表達我這時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節我們會團圓的,這也是我們全體大陸小朋友的愿望!
歡迎到我們家鄉玩!
------------------------------------------------------------
作者為重慶市梁平縣新盛鎮中心小學教師
最新文章:
《跳水》教學設計
聲母Z、C、S教學設計
《鏡泊湖奇觀》說課設計
《五彩池》遷移練習設計
創設情境 整體感悟 激發想像 誘導創新
古詩〈示兒〉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重點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
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結合學詩,培養學生自學、表達、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讀進去,聯系實際想開來的能力。
(三)過程與方法:
加強朗讀,以讀促解,以讀促感悟;通過創設情境,拓展閱讀,感悟內涵。
(四)情感目標:體會偉大詩人陸游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是什么。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二)難點:
1、體會這首詩詞句簡單明了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2、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設計特色:
以讀為主,積淀語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讀題解題
1、課件出試“陸游臨終”圖(配樂),教師深情訴說導入,板書課題:
《示兒》。
2、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整體通讀,品悟詩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句,并借助注釋,理解詩意;然后四人小組伙伴交流
,共享學習收獲。(教師可見出示自學建議)
2、匯報交流:
(1)多種形式朗讀匯報,引導學生展開評議。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適時鼓勵、點撥讀詩方法,指導朗讀。
預設點:元知、但悲、王師、乃翁。
(3) 說說整首古詩的意思;齊讀。
三、拓展研讀,領悟詩心
1、臨終前,陸游有許多的話想說,他最大的牽掛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自
己的家人,而是——(板書:但悲不見九州同)
2、你們看,出示(臨終圖)師介紹當時歷史背景,出示《秋夜將曉出籬
門迎涼有感》
3、拓展閱讀1,悲“淚”
(1)自由朗讀,靜心體會,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樣的場景?
(2)指生讀——師:遺民淚盡胡塵里,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學生想象后言說)是呀,老人在流淚,小孩在流淚,婦女在流淚,北宋
的遺民在流淚啊!(板書:淚)他們為什么流淚?(痛失親人、家破人亡
、流離失所、充滿仇恨、苦苦期盼……)
(3)壯美的山河已經落入了金兵之手,老百姓以淚洗面,苦不堪言。看
到這一些,想到這一些,陸游就感到無比揪心的悲痛啊!直至臨死前,他
念念不忘的還是——但悲不見九州同。
4、拓展閱讀2,恨“醉”
過渡:那么,那些令人心涼的南宋王師、南宋權貴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出示《題臨安邸》,師深情朗讀。
引導想象說話: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到底在干什么?——他們只知道
干什么?——
5、對比參讀,深化感悟
引讀:北方的壯麗河山淪陷了,1年過去了——,10年過去了——,65年
過去了——(誦讀:遺民……)王師們呢?——(誦讀:暖風……)他們
早已忘記了北定中原,早已忘記了收復失地。可是,陸游呢?他有沒有忘
記?他一心期盼著祖國統一!于是,一直到臨終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
——但悲不見九州同。
同學們,“但悲不見九州同”的背后,我們感受到的分明是詩人那顆至死
不渝的愛國心啊!(板書:愛國憂民)師生共同背誦古詩(播放舒緩低沉
的音樂)。
四、自由寫話,提升情感
1、教師出示課件并朗讀:
上面的三首古詩為我們勾勒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浮華的臨安邸、蕭條的村
莊、衣衫襤褸的中原百姓……請你發揮想象,對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一番
具體的描述,也可以結合抒發自己的感想。
2、學生寫作片段;指名朗讀交流。
3、出示學生習作:
所見
陸游已去永安息,南宋仍是火燒心。
達官貴權花天地,百姓憂愁累不止。
板書設計:
示兒
淚
南宋陸游 但悲不見九州同 愛國憂民
醉
古詩〈示兒〉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理解詩句
3.習本課生字新詞。
4.背誦這兩首詩。
二、教學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心情格外歡快的原因。
2.理解詩句
三、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詩《示兒》。示:把事情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個交代,相當于遺囑。陸游在臨死之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示兒)
二、預習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三、指導學習《示兒》
1.指名讀課文。(重點提示:“祭”的讀音)
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學生講錯的地方互相訂正,教師相機指導)
(“元”,同“原”,“元知”,本來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一,這句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一的悲傷之情。)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學生講后,教師加以歸納)
(“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的意思;“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J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4.練讀課文。(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
5.說說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來回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答出:這首詩通過寫詩人畢生的心事和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四、各自背誦課文
五、指導學習生字
“乃”的左邊是一撇,注意不要寫錯。
六、默寫這首詩。(學生互相檢查)
七、預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板書:
元知
臨終所議 但悲 (生)
示兒 渴望統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