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 說課稿(通用4篇)
示兒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古詩《示兒》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當時的南宋遭受金兵進犯,宋軍節節敗退,最后國都淪陷,從此江山破碎,不復統一。陸游傷心悲憤,臨終前給兒子立下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前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抗金兵未成的遺恨,有因祖國未統一的無限悲哀,也有對統一大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因此,《示兒》是開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絕好教材。
另外,陸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詩篇,以《示兒》為點,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積累,并以此加深學生對陸游詩人的認識與崇敬。
二、設計理念
教學內容源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通過學教材,在課堂上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示兒》這首詩本身從字面意思來看可以說是明白如話,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但真正理解陸游深沉的愛國之情,卻并不容易。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我們學這首詩,正是體現這一理念。如果學生真的能夠通過這節課產生了對陸詩的興趣,那可就真正達到目的了。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訓練點:背誦古詩《示兒》,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
3.德育滲透點: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美育滲透點: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四、教學得失
1、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為,教師不應以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學中我努力創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達到不同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和理解課文的境界。
2、抓住古詩的情感線索,體現古詩感情豐富的特點。
古詩乃作者抒發感情的產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蘊深刻的字詞,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體驗詩歌的意境,這是我教學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3、以教材為載體,用好教材,重視積累。
新課標要求我們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為一種載體,帶領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以點帶面,去遨游知識的海洋。因此,這節課,我以《示兒》為點,引導學生去收集、積累更多的陸游的愛國詩。
示兒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詩《示兒》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當時的南宋遭受金兵進犯,宋軍節節敗退,最后國都淪陷,從此江山破碎,不復統一。陸游傷心悲憤,臨終前給兒子立下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前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抗金兵未成的遺恨,有因祖國未統一的無限悲哀,也有對統一大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因此,《示兒》是開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絕好教材。
另外,陸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詩篇,以《示兒》為點,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積累,并以此加深學生對陸游詩人的認識與崇敬。
<二>教學目標的設計: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在理解重點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結合學詩,培養學生自學、表達、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讀進去,聯系實際想開來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
加強朗讀,以讀促解,以讀促感悟;通過創設情境,拓展閱讀,感悟內涵。
4、情感目標:體會偉大詩人陸游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說教法:
學習古詩對六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難,因為他們之前已經學過不少古詩,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本人在本課教學中采用了“談話法”、“朗讀法”進行教學。
〈一〉運用談話法進行教學,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在與學生的談話中,不僅貼近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而且使學生在輕松的對話中易于接受新知。運用談話法更能體現教學的雙邊性。
〈二〉在古詩教學中,通過指名讀、齊讀、默讀、自由讀等方式朗讀,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感悟,體會詩人飽含的情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即用朗讀促理解,用朗讀促感悟,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說學法:
教為學服務,教是為了不教。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以讀為本,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以讀促解,做到能疑、能讀、能說、能學以致用。本課的學生活動設計是:
〈一〉、初讀,質疑并回答。
〈二〉、理解并說出整首詩的大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反復吟誦古詩,讀出感情,試著背誦。
〈四〉、拓展學習,學以致用。
四、說教學設計
一、檢查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古詩歷史悠久,且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有些困難。充分重視留足時間讓學生預習,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分析判斷、歸納、綜合的能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課堂上重視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使預習的同學懂得預習的作用,獲得成功的喜悅進而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
1、(展示多媒體課件)指名讀《示兒》,結合正音,檢查學生自學字詞情況。
元:同“原”,本來的意思。元知:本來就知道。
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 九州:指全國。
同:統一。 王師:指南宋的軍隊。
祭(jì):祭祀。 乃(nǎī):你,你的。乃翁:你的父親。
2、學生質疑。
二、解題并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1、同學們,看到詩的題目《示兒》你是怎樣理解的?
2、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激發與詩詞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力求讓學生的情緒與詩詞產生共鳴。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營造感人的場景,回憶事物情境。只有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把他們帶入特定的境界之中,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到學習中去。)
宋代大詩人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在他三歲的時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領了。他從小就立下抗金救國的志向,長大后他曾經親自上戰場,參加過抗金的戰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堅信抗金必定勝利。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的他八十六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候寫給他的兒子的臨終囑咐。
三、齊讀這首古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事?
四、默讀課文,理解詩意。
1、結合注釋,試一試自己是否讀懂了詩句,全班交流。
2、教師提問個別學生,其他同學可補充糾正,教師適時點拔。(播放flash動畫,配以低沉的音樂背景)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理順這句話時需增補詩句中原來省掉的“我”,還需按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調換詩句中詞語的順序。“但悲不見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國統一。這句詩的意思是: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王師北定中原日”,“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家祭無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無”不要。“乃翁”你們的父親。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祀祖宗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 古詩詞由于語言 精煉含蓄,要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理解字、詞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深刻含義。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對凝煉含蓄的句子主要是把它們形象化。采用想象,把含蓄的古詩轉化成圖畫,音樂、故事,使學生易于接受)。
五、用自己的話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意在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六、自由讀古詩。
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的,陸游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這首詩通過寫詩人畢生的心事和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集體交流,你從哪些詩句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之情。
從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和“家祭無忘告乃翁”中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之情。
板書: 悲 不見統一
渴望統一
七、反復吟誦,讀出感情,試著背誦。(▲ 加強朗讀吟誦。古詩詞音韻鏗鏘,節奏鮮明,通過反復朗讀吟誦有助于體會感情,進入詩的意境。這種效果是教師分析講解無法達到。)
八、拓展學習。(▲ 讓學生了解一類古詩及他們的特點,將陸游的詩詞進行對比學習,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去學,真正做到課內得法、課外發展。)
1、出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2、讓學生吟誦這首詩,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師相機引導。
九、布置作業。
1、默寫《示兒》。
2、收集并學習更多的愛國詩。(▲ 長期如此,養成良好的收集資料的習慣,受益無窮。)
示兒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古詩《示兒》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當時的南宋遭受金兵進犯,宋軍節節敗退,最后國都淪陷,從此江山破碎,不復統一。陸游傷心悲憤,臨終前給兒子立下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前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抗金兵未成的遺恨,有因祖國未統一的無限悲哀,也有對統一大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因此,《示兒》是開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絕好教材。
另外,陸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詩篇,以《示兒》為點,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積累,并以此加深學生對陸游詩人的認識與崇敬。
二、設計理念
1、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為,教師不應以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學中我努力創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達到不同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和理解課文的境界。
2、抓住古詩的情感線索,體現古詩感情豐富的特點。
古詩乃作者抒發感情的產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蘊深刻的字詞,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體驗詩歌的意境,這是我教學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3、以教材為載體,用好教材,重視積累。
新課標要求我們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為一種載體,帶領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以點帶面,去遨游知識的海洋。因此,這節課,我以《示兒》為點,引導學生去收集、積累更多的愛國詩,并以《示兒》為起點,開始訓練學生從內容想開去這一單元新要求。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生字,理解詞意,了解詩意。
2、積累其他愛國詩。
能力目標:
1、能根據詩歌領悟古詩的意境。
2、能從古詩內容想開去,想到與之相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目標:理解詩人豐富而深刻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領悟詩歌的意境。
四、教學方法
1、激發與古詩內容相同的情感,引導學生與詩人情感產生共鳴。
2、借助注釋,采用小組探究學習方式理解詩意。
3、設法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與文本對話。
4、加強朗讀吟誦,以讀升情。
5、通過課外拓展,積累古詩。
五、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情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797年前,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燭光閃爍,忽明忽暗。床上躺著一位頭發花白、奄奄一息的85歲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兒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語氣交代遺囑。這位老人就是我國南宋著名愛國志士、大詩人陸游。(板書:陸游)你們了解陸游嗎?
陸游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那他臨終那夜留給兒子的遺囑到底是什么內容。同學們不妨猜一下,他或許會交代什么?那么陸游在臨終前到底要告訴兒子什么呢,下面先聽老師朗讀這首詩,看看你能聽出些什么?
【設置懸念,以懸念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設置情境,把學生情感帶入到詩境中。】
(二)初讀詩歌,整體把握。
教師范讀古詩
學生自由練讀。
指名朗讀
通過朗讀,找出詩歌的情感線索——悲,從而整體體驗古詩情感,把握古詩朗讀的基調。
(三)小組探究學習,理解詩義。
讀詩要知道詩的意思,你能根據下面的注釋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說一說,自己說好了,就與同桌說一說。師巡視 。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使學生主動地研究古詩的意思,并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而且通過古詩知識點的教學,提高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
(四)品讀古詩,體會詩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指名說這兩句的意思 。
師:注意這兩個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來、本來 同——統一
師: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東西是空的?
師: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師:接下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歷史。南宋的皇帝叫趙勾,是個軟弱無能的皇帝。當時戰亂頻繁,金兵頻頻進犯,宋軍節節敗退。由于戰敗,后來宋朝政府拱手把當時的首府開封,送給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國。至使整個國家山河東一塊西一塊被金兵占領,山河破碎。而陸游就生活在這樣國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而悲了嗎?指名說
師概括: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這種痛讀出來嗎?指名讀詩
我們來讀一首詩人68歲時寫的一首詩 。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可是這么壯麗的山河卻被敵人占領著,你的心情怎樣?
僅僅是為這個悲痛嗎?還為什么悲?從后兩句你讀懂了什么?指名說 (農民很悲傷…… )
師:你覺得詩人還為什么悲?隨即板書:遺民眼盡哀
帶著這種哀痛你再讀讀這兩句,你會有更深的體會。
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說的?
師:統治者都在干什么?我們一起去臨安看一看
出示:《題臨安邸》 :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導朗讀
問:他們在干什么? (他們在尋歡作樂 ;他們在游山玩水 ;過著奢侈的生活)
師: 那么詩人“但悲不見九州同”,還悲的是( )、( )、( )。誰來帶著這些情感再讀一讀。
詩人死前僅僅告訴兒子這些嗎?還有什么?讀后兩句詩,指名說
師: 是呀, 生前愛國,臨死“但悲不見九州同”,死后還要子孫告訴他“王師北定中原日”,這是一種( )情懷 ——板書:愛 國
(五)讀古詩,升華感情
教師激情引讀:詩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個日子。(引領學生讀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詩人二十歲時寫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詩句,立下報效祖國的決心;四十七歲時參軍抗金,七十四歲時感嘆“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過去了……此時,詩人的生命旅程已經到了盡頭,他有千言萬語要告訴兒子,這萬語千言凝成了二十八個字,(引領學生)讀……
此時,詩人回顧自己一生,他那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為成七言絕句一首,(引領學生)背……
此時,詩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寫下這樣的千古絕唱,(引領學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洋溢著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情,讓我深深地敬仰他——這位偉大的人,這位感動中國的先輩。老師也寫了一首詩來表達對這位詩人的緬懷和敬意!
贊陸游
從小立下報國志,不破金兵誓不歸。
四十從軍到白發,壯志未酬鬢先衰。
雖死不敢忘憂過,赤膽忠心感后輩。
六十間年萬首詩,一腔悲憤化詩魂。
[語文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因此,這節課我利用情節的空白,插入兩首相應內容的古詩,讓學生體會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詩的過程中,利用學生原的知識經驗去理解,實現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想象是通往創新的橋梁。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想象胡馬入侵的情境,喚起他們內心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啟迪和提高。在師生共同的吟誦中將課堂推向高潮,將情感體驗推向高峰。]
(六)、 課外延伸 ,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陸游的這首《示兒》激勵了無數的愛國志士。無數詩人悲憤,他們寫下了無數愛國詩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課標》指出,語文學習要利用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關系,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機會。
(七) 總結:
1、同學們,國富民強,匹夫有責。我們應該像詩人陸游那樣胸有祖國,抱效祖國。讓我們再次誦讀他的壓卷之作——《示兒》吧。
2、陸游還寫了許多的愛國詩詞,同學們課下去讀一讀。
示兒 說課稿 篇4
設計理念:
1、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再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學中要創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達到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課文的境界。
2、抓住古詩中的感情線索,體現古詩感情豐富的特點。
古詩乃作者情感抒發的產物,因此,抓住那些意蘊深刻的字詞,體會詩人的情感,體驗詩詞描述的意境。應該是古詩教學的重中之重。
3、把教材作為一種載體,用好教材,重視積累
新課標要求教師不要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把教材作為一種載體,帶領學生掌握方法,以點帶面,去遨游知識的海洋。
分析教材
古詩教學從小學低段就開始了,高年級出現古詩,在教學中應該把握教學的目標和定位呢?
我想,一是要注意對古詩知識點的歸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漢語的言簡意豐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熱愛。
二是要以一首古詩為切入點,以點帶面,讓學生了解一類古詩及他們的特點。第三,高段的古詩教學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和詩人及文本的對話。
《示兒》這首詩,詩人的感情豐富而深刻,陸游在古詩中除了抒發強烈的愛國之情以外,又有對南宋政權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對故土老百姓身為亡國奴,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擔憂和同情,以及對自己“壯志未酬”的遺憾……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走進古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作為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和線索。
另外,陸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詩篇,借此首詩可以讓學生復習、積累、學習,并且加深對陸游這個愛國詩人的認識。
教學方法
1.激發與詩詞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力求讓學生的情緒與詩詞產生共鳴。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營造感人的場景,回憶事物情境。只有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把他們帶入特定的境界之中,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到學習中去。
2.古詩詞由于語言 精煉含蓄,要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理解字、詞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深刻含義。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對凝煉含蓄的句子主要是把它們形象化。采用想象,把含蓄的古詩轉化成圖畫,音樂、故事,使學生易于接受。
3.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在學生理解句意、詩意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使詩詞所塑造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圖畫,使他們進入詩意境,從而得到美的陶熏。
4.加強朗讀吟誦。古詩詞音韻鏗鏘,節奏鮮明,通過反復朗讀吟誦有助于體會感情,進入詩的意境。這種效果是教師分析講解無法達到。
教學目標:
知識層面:1、通過自學掌握生字,理解詞意,了解詩的大意。
2、在理解古詩中字詞含義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古漢語中通假字的運用和古今字義的不同。
3、積累幾首陸游的愛國詩。
能力層面:1、能根據詩歌想象古詩的畫面
2、能把自己收集和積累的詩和大家交流。
情感層面:1、理解詩歌中詩人豐富而深刻的感情。2、激發學生對陸游的敬佩之情。3、引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興趣,激發他們對古代文化的喜愛。
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重點,領悟詩歌的意境是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