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教案設計
全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優(yōu)秀教學案例評選
教案設計
一、教學課題
《示兒》
二、教材分析
《示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是詩人陸游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詩人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yè)。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tǒng)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yè)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yè)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三、教學方法
對于這首愛國詩篇,深入理解作者的愛國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讀是關鍵。教學時,我盡量多地安排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朗讀比賽,只要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就行。讀《示兒》的語速宜慢些,一、二句要讀出無奈與遺憾,三、四句應讀得語重心長。
四、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示兒》。
2、了解這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所抒發(fā)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五、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意思,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是什么。
2、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六、教學時間: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 課前:播放歌曲《滿江紅》。定奠定悲壯的基調。
【百度視頻】滿江紅視頻
一、激情導入
1、說岳飛,介紹時代背景
· 剛才你聽到的是岳飛的《滿江紅》,說起岳飛,你可能比較熟悉,那么你知道岳飛生活在哪個朝代?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你熟悉那段歷史嗎?我這里有一分關于這段歷史的介紹:(課件出示資料 ,學生輕聲閱讀)
【百度搜索】靖康之變
北宋1127年,金兵大舉南侵,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國都汴京(開封)都被金兵占領了,把先皇宋徽宗、當時皇帝宋欽宗一齊俘虜?shù)奖狈饺,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之后,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廷,歷史上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之前的滅亡的宋朝史稱北宋。我們淮河就此成了南宋、金兩國的分界線。從此山河破碎,不復統(tǒng)一?杀氖悄纤纬⒉凰急鄙现性,收復失地,卻向金屈膝投降,茍且偷安,只求保住半壁江山,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