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
教學設計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一中 六年級 李桂華
一、教材分析:《示兒》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陸游在詩中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全詩字句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的內心世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作為本堂課學習的重點。
二、設計理念:
以讀為主,自主體悟,想象創新 ,情景交融。要體現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點,從而突出語文課程審美性的特征。因為古詩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融入這種文化,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漢語,言簡意豐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熱愛。
因此從開始上課到結束,這節課始終讓學生處于古詩學習的氛圍中,用自己總結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感受到了古詩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感受中,使他們從中了解古詩是我們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培養了他們對古詩的熱愛和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熱愛。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所代表的情感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啟發學生展開想象,體會意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適時進行德育、美育定滲透教育。
這節課的目標是學會一首古詩,通過課外延伸古詩,同類比較達到對《示兒》這首古詩的內容和情感的體驗和升華。
為了激發與詩詞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力求讓學生的情緒與詩詞產生共鳴,因此導課時設計了“總理的遺囑”這一內容。學生理解本詩后,就延伸到了課外各類愛國詩:如《題臨安邸》相互參讀比較升情;插入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片斷,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到學習中去;最后以“心聲傾訴—給中國臺灣小朋友說幾句話”為本課的結束。教學中還運用了許多學習方法:如抓關鍵字眼,聯系上下文,朗讀法,展開想象等。詩句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鮮明,栩栩如生的畫面,有助于理解課內古詩《示兒》的情感和思想。三、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訓練點:
背誦并默寫古詩《示兒》,進一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詩人陸游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美育滲透點:
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四、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談話法,朗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五、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想像詩歌內容,陶冶愛美情趣。
六、教學步驟。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1、教師激情導課: 1976年1月,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逝前已經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見的最后一個人是調查部長羅青長,了解對中國臺灣工作情況。面對羅青長,總理未能把心中的話說完,便再度昏迷過去。鄧穎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來的骨灰盒先陳放在中國臺灣廳一夜,后遵其遺囑將骨灰撒向祖國的山川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