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精選17篇)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0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我偶然看到薛老師的教學錄像《螳螂捕蟬》。這是前幾年的教學錄像,對我仍有新的啟示,現在我們都在學習《新課程標準》。我想就新課標的有關教學理念來剖析前幾年的課堂教學《螳螂捕蟬》,做到推陳出新,引領自己快速成長,并請薛老師批評指正。
這堂課展示了薛老師樸實、扎實、真實的教學風格。在教學少年的故事螳螂捕蟬時,先從聽寫詞語入手,再讓學生借助詞語復述故事,接著讓學生表演故事,讓臺下的同學當導演,指導臺上的同學,這樣學生必然對文章的細節進行仔細探究。他的表演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真正為語言文字,為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服務的。不像現在的有些課堂上十分活躍,把語文課上成了語言活動課,說什么是發展了學生的多元智能,那么語文課中該完成的教學任務呢?在這里薛老師的課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這節課值得探討的地方是怎樣才能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薛老師以讀和表演為主貫穿全文,以學生的質疑問難為輔學習課文。而我認為,應以學生的質疑釋疑為主線,期間穿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赡苓@樣的教學更符合新課標的精神,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主動地學習。
因為我在讀這篇文章時就很想弄明白這樣兩個問題:
1、那位少年為什么講了這個故事后,吳王就放棄攻打楚國?
2、那位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
對于第一個問題的解答,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肯定能多元感悟出他是位有遠見的,愛國的好少年,是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并且是具有政治謀略的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對于第二個問題的解答,學生聯系吳王的固執,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機智、能干,善于采用旁敲側擊的策略來個敲山震虎,從而讓吳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險性,不得不考慮事情的后果。這樣學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課標的提倡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的感悟也是鮮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給他們的。這樣的教學必定適應學生稟性的差異和多樣,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的有效性讓每位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另外,要弄明白這兩個問題,了解當時春秋時期的每個國家都有吞并對方,使國家更強盛的野心,但倘若輕易出兵就有可能被第三方吞噬的危險這一社會背景是關鍵。如果讓教師說,學生能明白,但紙上得來總覺淺。如果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學生勢必不亦樂乎。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還在探究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搭起了橋梁,真是一舉而多得!
再一點就是,課堂上以學生的質疑,自主釋疑為主線教學,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的氛圍。由此而產生的在生生、師生、生本的對話中可以激起更多學生的思維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廣泛的討論,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
有人說:“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待點燃的火把,是未來文明的創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質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富有智慧,明天才能善于創新,善于超越。為了民族的未來,我們呼喚智慧的教育!边@句話權當結束語吧,讓我們共勉!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2
《螳螂捕蟬》教案
夏菲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古文的能力。
2. 了解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
3. 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深化寓意。
4. 通過對多則有趣寓言的閱讀,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用學生秋游照片引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引發學生對這個寓言故事的興趣。
二. 讀通課文,理解文意。
1. 分組學習,正音、正義。
逐字、逐句翻譯課文。讀、加點字、翻譯。最后由學生強調重點:找出不能搞錯的關鍵詞。
2. 感悟寓意
再次朗讀課文,讀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后,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的禍患 。
比喻只看見眼前有利可圖,卻不知道禍害就在后面。
不能只看中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
凡事需作全盤打算,不能鼠目寸光,毫無遠見。
3. 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深化寓意。
找出文中對動物形象進行描寫的詞。
抓住文中關鍵詞語,看動畫片,展開聯想,進行形象再創造。
用80-100字選擇蟬、螳螂、黃雀中的一種,通過生動形象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語言的描寫,突出其“欲得前利而不顧后患”。
三. 通過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會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
通過短小、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將深刻的道理用淺顯的方法表達出來,使人理解。
四. 拓展
寓言它通過短小、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將深刻的道理用淺顯的方法表達出來,使人理解。這種說理方式很容易為我們所接受。《螳螂捕蟬》的作者西漢劉向,就是擅長于用寓言來說理,他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不少文化瑰寶。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寫的其他寓言故事。
要求:讀懂寓言大意并能說出得到的啟示。
梟東徙
劉向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兵F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齊景公出獵
劉向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殆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晏子辭高僚
劉向
高僚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曰:“高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曰:“嬰,仄陋之人也,四維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讀音bi四聲,糾正)吾過,是以逐之也!
五. 作業
1.背誦課文。
2.選擇劉向寓言故事中的一則進行擴寫,300字左右。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的含義。
2.學會有條理地復述故事。
3.能夠用這個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類似的事例。
【課文提示】
1.劉向(約前77—前6)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著《九嘆》等辭賦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
2.本文選自《說苑》!墩f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并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詞語積累】
悲鳴飲露 委身曲附 傍 延頸 務欲得其前利 顧 患
【翻譯課文】
原文:園中有樹,其上有蟬。
翻譯:園子里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蟬。
原文: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譯:蟬高高在上一邊悲傷的鳴叫,一邊吸飲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翻譯:螳螂緊貼樹枝彎曲前肢想捕食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旁邊;
原文: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翻譯: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卻不知道彈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彈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翻譯:這三種情況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忌它們后面的災禍啊。
【課文分析】
蟬、螳螂、黃雀在同一背景的舞臺上,演出著相似的悲劇,而悲劇的根源卻都在于貪圖眼前小利而不顧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這樣,也免不了悲劇的結局。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潛伏的危機、殺機,最終是免不了要招致災禍的。所以,居安思危、近憂遠慮,應成為人們為人處事的一種原則。
【思維訓練】
1.本故事給我們敘述了怎樣一種場景?
閱讀課文,我們可以想象:拿著彈丸的人欲射黃雀——黃雀延頸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蟬——蟬正得意洋洋地飲露。
2.本文怎樣描寫蟬、螳螂、黃雀的?
“蟬”、“螳螂”、“黃雀”都為眼前的利益而顯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態:蟬——悲鳴飲露、螳螂——委身曲附、黃雀——延頸欲啄。然而它們不知道悲劇即將發生。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本來是告誡君王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注意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現在用來諷刺那些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防備后患的人。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4
作者:麥桂瑛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9
我談《螳螂捕蟬》一文
廣東省南海市桂城區 桂城海三路小學六(2)班 麥桂瑛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最近,我閱讀了《螳螂捕蟬》一文,讀后,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主要講吳王下定決心攻打楚國,誰來阻擋它,他就把那個人處死。后來有一位聰明的侍衛官借用了《螳螂捕蟬》這一個故事來勸免吳王,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文章中的那位侍衛官真聰明,他匠心獨運,適當地借用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勸免吳王。他這樣說非常巧妙,用了一種“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動準確地用《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來比喻吳王。這樣一來,他既避免了與吳王正面發生沖突,又不引來殺身之禍,還有更重要的是他這樣說起了勸免的作用。
讀了這篇文章,我從螳螂、蟬、黃雀的身上學到了一個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后的危險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蟬”那樣,F代社會中有的人為了生活好,能掙到大錢,就千方百計地想出了許許多多對人們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騙,有的亂捉亂捕野生動物,有的甚至不顧一切地亂砍亂伐樹木``````它們就只顧著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到隱藏在身后的種種危險,亂捕亂捉,亂砍亂伐``````最后,社會變得混亂,壞人無處不在,環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壞,到時候的人類,也只能生存在一個社會混亂,環境污染的黑暗世界里,再也看不到‘光明’了。有的人挨不住了,也都紛紛向生命舉上了一面面‘白旗’。還有,有一些人平時很喜歡飲酒,他們自認為這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自滅’。它們就只顧著眼前的好處,不聽別人的勸告,最終只好后悔了。因為酒是一種害人的‘殺手’,人飲多了,胃就會遭到嚴重的傷害,人體也會變得衰弱很多。它們這樣飲,不但浪費了金錢,而且日久生長,最終自己受不住了,也會自己毀滅自己。
讀了《螳螂捕蟬》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要顧眼前的利益,而且還要考慮到隱藏在身后的種種危險這個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只有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樂,活出自我!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5
教學目標: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系。
2、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3、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謀和他巧妙的勸說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一、基礎達標:
補充下列成語,并說說成語的意思。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后患。
二、 設問導讀
。ㄒ唬⒗斫夤适拢靼椎览。
1、在文中找出敘述這個故事,讀一讀。
。1)、 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閑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
2、根據課文內容用圖示表示出“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內容。
并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從文中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
蟬←(捕)← 螳螂←(啄)← 黃雀←(打)←少年
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自己身后隱伏著的禍患。我們應當有長遠打算,否則后患無窮。
3、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吳王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嗎?(明白)從文中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為什么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二)、追溯根源,明確形勢。
1、請同學們用心讀課文,想一想:為什么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聽了少年的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即“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2、當時的局勢,(楚國)是蟬,(吳國)是螳螂,(其他諸侯國)是黃雀。填在上面圖示中相應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勸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勸說的?和大臣們的“勸”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個寓言故事來勸,是直接講這個故事的嗎?而是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智勸、巧勸。(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少年委婉、含蓄,步步為營,不露痕跡。而大臣們是直言相勸,直截了當,難以奏效。
2、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評價一下吳王和少年。
吳王:固執但能知錯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D、耐心——為了說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
三、鞏固練習: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從少年身上學
到了( );從吳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訓是( );
從螳螂捕蟬的這則寓言中得到的啟示
是( )。
四、 拓展練習:
吳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
五、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10、 螳螂捕蟬 蟬 ← 螳螂 ← 黃雀 ← 少年 (楚國) (吳國) (其他諸侯國)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6
熱烈祝賀陶建忠老師在常州市村校優秀課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溧陽市城南小學 陶建忠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峭鯗蕚涔ゴ虺䥽,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ㄒ唬⿲W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ㄉ倌甑穆斆骶捅憩F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 :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7
咱先當回數學老師,為本學期算一筆賬:本學期不滿19周,除去法定假日3天,剩下不足18周。假設留2周畢業復習的時間,每周6節語文,其中2節用于作文,能用來閱讀教學的共計為4×16=64課時。要教學24篇課文+7個練習+1個習慣培養+1個《學和做》,共計33篇。這樣算來,平均每篇課文的教學時間約2課時。每篇課文要完成的任務:學通課文、完成1次課堂練習、完成《補充習題》、完成《自主練習與檢測·小學語文作業本》(選做)、背誦有關課文段落、硬筆字練習。其中后三項可借助家庭作業的20分鐘完成(每天語數外家庭作業時間不超過60分鐘)。
當然,課外要完成的還有很多:預習、鞏固字詞、復習背誦70首必背古詩、閱讀《新人文讀本》、閱讀考級的目錄規定的課外書、完成每周一篇的讀書筆記、每周一篇的日記等。
五嚴的利劍時刻懸在頭上,你不高效行嗎?古人有“窮則思變”的名言,如今的語文教師也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檢測”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假如教師把時間盡量留給學生,讓學生用《補充習題》里的題目來“當堂檢測”,用課堂練習來“當堂檢測”,如何?
我仔細研究了《螳螂捕蟬》一課的補充習題,覺得作為“導學”提綱和“檢測”題都很合適。第一題寫八字成語,意在幫助學生積累成語;第二題閱讀課文片段回答問題,意在幫助學生理解少年的智慧;第三題關于《螳螂捕蟬》的一段文言練習,為拓展練習,重點理解“其”的意思;第四題為說寫能力的訓練,意在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在課堂上看《西游記》的李欣然同學。
明確思路之后,前置學習安排了兩項任務:一是會讀,二是會寫生詞并要求找兩個八字成語。
一上課,解題之后便開火車分節讀課文,全班37人中有12人各讀了一節,除一人讀破了句子,其余基本順利。對少許字音作了糾正,問題不大。然后交流了自己找的八字成語,再以《補充習題》第一題檢測,要求寫四個,錯誤極少。
接著分角色朗讀,男生都是“吳王”,女生都是“少年”,我則是作者,一邊讀一邊對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沒想到學生基本能夠進入角色。
質疑過后,討論交流明白的道理,討論對人物的看法,然后以《補充習題》第二題檢測。此題4個小題目:大臣和少年的勸共同之處是什么?帶來的結果各是怎樣?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從吳王由“固執”到“恍然大悟”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什么?1-3題出乎意料的順利,第4題的回答百花齊放,大體為兩個方面:或體會到少年機智,或懂得做人做事要同時注意眼前利益和身后之患。真的不能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于拓展題,正確率也出乎我的想象,除“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中的“其”有七八個學生做錯,其余基本正確。
第四題,先讓同桌輪流當“陳老師”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上課讀《西游記》的“李欣然”,然后我當“李欣然”,聽學生上臺來“勸”,勸得有條有理的我接受,勸得不到位的我再反駁,然后再勸。交流之后寫在補充習題上。
一節課的時間完成了以上任務,下一節課用來進行復述訓練并作課堂練習。
看來兩課時完成一篇課文的教學并完成兩個練習是可能的——前提是學生能學會的堅決不講。只要教師組織得緊湊,引導得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練習,就會有高效的語文課堂。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8
一、設計理念:
注重教材的整體性,以學生為主,引導自讀自悟,將讀、寫、議緊密結合,注重課內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布置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深厚的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三、教學思路:
注重課文的整體性,突出重點,理解寓意,感悟人物形象,以“談話導入—初讀課文,理清故事內容把握課文重點—感悟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個部分組成。
四、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五、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六、教學難點: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耄
1、同學們,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寶。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節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說《西游記》的《三打白骨精》,欣賞了詞《如夢令》、《漁歌子》,今天我們繼續接觸中國古代寓言《螳螂捕蟬》。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螳”、“螂”并讓學生描紅。
2、補充課題,明白出處。
這是一個八字成語。你能將它補充完整嗎?
螳螂捕蟬指名說。
指明出處!绑氩断s,黃雀在后”出自《韓詩外傳》,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它原文:(課件出示)
“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指導學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的精確與簡練。
你還能說一個來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3、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設計意圖注重教材的銜接,注重整個單元課文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感受祖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ǘ┏踝x課文,理清故事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在書中做上記號。
2、指名說說故事內容,用上自己的話來概括課文。
3、指名讀課文,進一步了解故事內容,隨機學習生字,理解詞語。(侯與候的區別要講清,理解“諸侯”的意思。稟的讀音和字形要注意。)
。ㄈ┌盐照n文重點,感悟少年形象。
1、默讀課文思考:面對吳王伐楚,大臣們的意見和少年的意見一致嗎?結果分別是怎樣的?
、僦该涣。理解‘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和“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理解兩個“死”的不同含義。想象眾臣勸說的場景,感受吳王的固執和暴戾。
②面對如此暴戾的吳王,大臣束手無策。他們散朝之后會私下麗議論什么呢?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拿著”、“轉來轉去”、“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朗讀體會少年的機智。
2、少年怎樣巧諫的呢?你從中又能感受這是一位怎樣的少年呢?
①給人物加上合適的提示語,想象人物的神情,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指名交流,并分角色朗讀。
繼續想象人物的內心想法,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對話,豐滿人物形象,并能用適當的成語來概括少年的形象。(機智勇敢、胸有成竹、毫不畏懼)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的空白,想象人物的神情、動作和內心想法,豐滿人物形象的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愛學語言故事。】
、诶斫狻绑氩断s”的寓意。
課件出示“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自由讀,讀出蟬的“自由自在”,用這個詞語說話。
指名朗讀,讀出螳螂的雄心勃勃。
默讀這段話,在書中寫一寫,蟬、螳螂、黃雀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隱患,交流,教師板書。朗讀這段文字。
3、聽了少年的話,吳王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件出示句子:“蟬、螳螂、黃雀,它們搜一心香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這禍患呢!”齊讀。
吳王聽了這番話,他明白了什么?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他的心里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說說吳王的內心想法。齊讀課文第十二自然段。理解“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么?指名說,教師相機補充評價。
創設情境:第二天早朝,吳王在大殿上會對大臣們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請人表演。(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情和語言,并要求能用上課文中出現的成語。)
【設計意圖聯系螳螂捕蟬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動作創造性地朗讀,這樣,學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ㄋ模┩卣寡由臁
1、總結課文,引出話題:生活中、學習中,你有沒有發現“螳螂捕蟬”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如人們只顧開礦掙錢,不注重環保,山體植被被嚴重破壞;盲目引進化工項目,周邊環境被污染,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擾;學習時貪玩,一知半解,留下學習的隱患等。)
九、教學結束:
學習課外閱讀《中國古代寓言》,繼續積累成語。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9
薛法根《螳螂捕蟬》(第二教時)教學實錄
師:先請同學們聽寫四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四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四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老師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
。1)蟬 悠閑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學生都開心地笑了): 不堪設想 隱伏著禍患 恍然大悟
師: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全對的打個“☆”。(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教師將幾位同學的聽寫作業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扼要地評點。)
師:春秋時期,吳王不聽眾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ɡ蠋熯呏v故事,邊出示圖畫和剛才學生聽寫的五組詞語。)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同學們聽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師:現在誰愿意來講這個故事?(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
生: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閑地唱著歌,自由自在地吮吸著甘露……
師:(驚喜地)你們聽出些什么來了嗎?
生:她加上了一些詞,聽起來更生動了。
師: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動聽了?磥恚愫苡形膶W細胞。(眾笑)
生:然而蟬萬萬沒想到死亡正向它*近。一只螳螂正拱著身子,悄悄地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師:真是太緊張啦!好聽。ū娦Γ
生:那螳螂也沒想到有只黃雀正站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滿心歡喜地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
師:你們聽出什么來了嗎?
生:少年應該站在樹下,而不是黃雀的背后。
師:你聽得真仔細!能站在黃雀背后的是超人。(眾大笑)
生: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早已在樹下看得一清二楚,拿著彈弓,正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根本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
生:她講得很流利、很生動。特別是加上一些描寫,聽起來更有緊張感。(師指指聽寫的詞語。)
生:她還能將聽寫過的幾組詞語都恰當地用在故事里了。
師:(上前握住那位同學的手)非常感謝你!你讓我們享受了一個美妙的故事。(生鼓掌)誰還愿意讓大家享受一番?
生:(講得也很生動,略。)
師:這個故事就叫——
生:(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師: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這個故事勸說吳王的呢?讓我們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
。ń處熥寣W生自由練習朗讀,后指名朗讀。學生讀得極有感情。略)
師:故事的結尾說吳王恍然大悟,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生:就是一下子全明白過來的意思。
師:吳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請你聯系上文想一想。(生不約而同地讀第一節。)
生:吳王從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國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
師:(鼓勵地)這里用逗號,請講下去。
生:如果其他諸位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接話)國破家亡啊!
生:吳王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覺得吳王還是一個明君。
師:明白事理、改正錯誤的大王還是個好大王嘛!(眾笑)
師:寫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
生:少年所講的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吳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吳王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為什么會聽那個少年的話?
師:這兩個問題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認真讀讀課文的第三小節和最后兩段話,你就會明白的。老師現在想到這么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生: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再勸說就殺誰。少年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用意就是勸說吳王,吳王一定不會聽的。
生:那樣做會使吳王覺得很沒面子,一生氣會把少年殺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們面前講這個故事,吳王一定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以為是少年編出來的,就不會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園里一連站了三天,為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捕蟬)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這樣,少年就可以通過講這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少年表面上是講趣事,實際上是——
生: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生: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
生:(紛紛搶答)智勸、巧勸。
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F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紛紛演練起來。)
師:(請兩位同學上臺)你們兩個是演員,誰是導演?
生:老師。
師:今天請大家當導演(生興奮地笑),給這兩位演員導一導表演的動作、說話的語氣,好嗎?
生:少年在稟報大王時,要做這樣的動作。(生演低頭、下跪、抱拳的稟報姿勢。)
師:你還挺專業的嘛!(眾笑)(對演少年的同學)你來學一學。
生:吳王夸獎時可以翹起大拇指,恍然大悟時可以捋一捋胡子,裝作思考的樣子。(生邊說邊演,生鼓掌。)
師:又導又演,名副其實的導演!
生:少年在講故事時可以指著一棵樹講,這樣更逼真。
生:(略)
師: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布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么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生紛紛動筆寫。)
。ɡ蠋熯x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生: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只黃雀躲在樹叢里歡快地鳴叫著。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卻又裝出一付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略)
師:看了你們的表演,我想中國電影拿奧斯卡金像獎的日子真的不遠了。ū姶笮Γ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10
【學習目標】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 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4.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預習學案】1.我會讀趁虛而入 不堪設想 固執 毫不介意 稟報 自由自在 螳螂 恍然大悟 諸侯2.我會填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 的故事,告誡吳王 并使吳王打消了 的念頭。3.聯系上下文,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4.我質疑通過對這篇課文的預習,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請寫下來。【導學案】 (一)交流預習,質疑促學1.組長帶頭,組內交流2.全班交流,小組展示3.交流質疑,互幫互助(二)讀議結合,合作探究1.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大臣們失敗了而少年成功了?2.聽了少年的話,吳王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3.少年通過“螳螂捕蟬”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拓展延伸】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也不少見,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嗎? 板書設計: 少年智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吳王明理 吳王攻楚 諸侯國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危險 【課堂檢測】1.照樣子寫詞語。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寫八字成語) 2.閱讀課文片段,回答問題。1.仔細讀讀這兩段話,大臣的勸和少年的勸共同之處是什么? 2.大臣的勸和少年的勸帶來的結果各是怎樣的呢?
3.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結果?
《螳螂捕蟬》ppt課件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11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峭鯗蕚涔ゴ虺䥽蟪紕褡锜o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ㄒ唬⿲W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12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蟬》是一種嵌套結構的課文,即大故事里還套著一個小故事。它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言說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故事,說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患的道理,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結構給教者帶來挑戰:兩個故事是怎樣的關系?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為此,我深入鉆研文本,從學生最近發展區考慮起,將本篇課文進行了三個層面的解讀:
第一,“螳螂捕蟬”的寓意;第二,吳王從寓言中明白的現實意義;第三,通過吳王前后的態度對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這篇課文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文本。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本背后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學,其設置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細閱讀了這篇課文,發現嵌套的兩個故事之中蘊藏著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說呢?這是一個難點。當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現實生活時,不難發現,它有利于指導學生如何掌握語言這一工具與別人溝通交流,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縱觀六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進一步訓練。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課題,抓住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含義。(為什么要正確、流利地朗讀?因為讀是語文的基礎,是理解的根本。課題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課題幫助學生梳理并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盡快走進文本的一個有效途徑。)
2、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閱讀,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怎么明白?抓住這個故事的內容和它的語句的內在聯系,進行朗讀、分析、理解。)
3、掌握“思前想后”的讀書法,學會一種婉轉的語言表達方式。(通過語言文字來認識這是一位機智勇敢愛國的少年。)
其中目標1是教學的重點,目標2、3是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并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于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著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說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后的復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著。
。ㄒ唬┲北脊适聝热,領悟寓意。
教學伊始,我便通過聽寫詞語進行字詞的檢查,然后出示聽寫的詞語,請學生自批核對并用上聽寫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語。這樣,學生很快對課文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接著引導學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并把這兩個自然段綜合起來說。借板書畫一個關系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系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我以蟬為主要研讀對象,帶領學生悟寓言之意。從兩方面入手,扣著“一心只顧著”和“沒顧到”讓學生關注并體會。從“一心只顧著”感受蟬的“自由自在”“悠閑”。而其它幾個具體對象由于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進行細讀處理。關鍵抓住內容與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閱讀,比如進行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既而,再抓住“沒顧到”這個詞,讓學生說說蟬、螳螂、黃雀身后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么,進一步感悟寓意。課文的中心來自于內容,內容來自于文字,中心、內容和文字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ǘ┳プ“恍然大悟”,認識吳王態度的轉變。
簡單對話后,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著眼點,理解詞義后,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說這么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請學生齊讀,加深鞏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里,我請學生再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么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讀有助于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獲?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
1、吳王明白了少年說的意思,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處境實際與寓言故事中的蟬、螳螂和黃雀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系鏈中的一員。怎么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學生很快找到了這一自然段中大臣們勸說吳王的話,再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扣住“處死”一詞體會吳王當時的固執。
2、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最終“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再次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正是這句含義深刻的總結語驚醒了吳王,促使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貫通!
。ㄈ┰俅窝凶x課本,認識少年的機智勇敢。
誠如前面所說,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怎么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少年的機智勇敢呢?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說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么吳王會怎么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同樣是勸,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們卻沒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沖突,是學生思維推進的有效方式。這個問題故事里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將兩種勸說的不同結果移位、濃縮到一處、通過比照得出結論:大臣們的勸說太直接,少年的勸說方式很巧妙,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兒?讓學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嗎?再回到課文的第3自然段,通過朗讀,結合少年的行為,從中體會到這是一個機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學生可能不太多。就勢再次提問:少年是在什么情況下去勸說吳王的?隨即出示“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至此,兩個“死”字的不同理解,訓練了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再次深刻認識到吳王的“固執己見”,又體會到“少年用故事說話巧勸成功”是勇敢的表現,是智慧的表現。再通過朗讀加深理解。教學難點,在我的步步預設中漸漸突破。
(四)課后練習: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滲透復述故事。
怎樣讓復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復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復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說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么說?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墒亲蛉眨就醯胶蠡▓@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故本王決定 。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1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圖片、動畫、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投影出示生字詞)
2、邊讀邊想,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實在不明白的一會兒可以提出來。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理解詞義。
。2)指名說說,集體討論。(其實從這幾個句子這幾個詞語中,我們已經可以把整個故事串連起來)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這個故事中寫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經過結果又是哪些?
2、組成小組分別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利用剛才出示的詞語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幾個比較難寫的生字:侯、稟。
2、指名讀。
3、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容易出錯。
4、學生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圖片、動畫、
一、復習
1、齊讀課文。
2、簡要說說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3、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故事,看看你又會有什么收獲?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
1、指名復述,師出示復述用的關鍵詞語。
2、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補充習題第10課。
2、復述課文。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14
《螳螂捕蟬》是一則極富理趣的歷史寓言故事,出自西漢劉向的《說苑正諫》。文章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攻打楚國,少孺子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從結構上看,課文記敘了吳王想攻打楚國,下了死命令,這是故事的開端,可以說是起因,接著,少年巧說故事,寓理于事,是故事的發生發展,意旨分明,是故事的主體。最后,吳王聽了故事,收到啟發,決定取消攻楚的決定,是故事的結果,文章前勾后連,一氣貫通,構成了有機的整體,內在聯系十分緊密。
從語言上看,文本以對話的敘述故事,生動傳神;少年用寓言故事,通過委婉巧妙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實現語言積累的目的。
針對文本及學生特點,我在課堂上做了如下工作:
1.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帶著真疑問自主探究,才能取得學習的真效果。
于是我從學生課前的質疑入手,梳理文章結構(故事的起因、結果)。之后,再次引導學生質疑:吳王的態度為什么前后有了如此大的變化(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從問題入手,抓住少孺子的表現。引導學生思考:少孺子的一系列做法有什么必要之處。在此,為人物品質的理解、明確道理進行鋪墊。
2.品味語言,在朗朗讀書中感悟、理解。
少孺子的做法令人稱道,他給吳王講的這個故事就更加耐人尋味了。
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分為了幾個層次:一讀,引導學生朗讀螳螂捕蟬的故事,使故事整體構建在學生頭腦中。二讀,引導學生抓住三種小動物的動作,體會它們的悠閑自在和只顧眼前利益。三讀,引導學生找出三種小動物的共同點,即它們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藏的禍患。這樣,既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整體構建故事,又幫助他們深入理解課文。
3.抓住中心,啟發個性展示。
20xx版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中,我利用地形圖等方式,讓學生讀懂了少孺子的用心良苦時,孩子們無不贊嘆少孺子的才智膽識。于是,在學生感情最飽滿、情緒最激動時,我讓學生在“諫”字的前面加上一個字,最能表達自己對少孺子的敬佩。這樣,一時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的答案“巧諫”、“妙諫”、“勇諫”、“智諫”、“曲諫”等富于個性化的答案層出不窮。
4.適當拓展,延伸課堂。
古詩文的教學,我個人一直都認為,學校的古詩文課堂就是要幫助學生打開一扇通向廣闊的古文天地的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介紹更多有趣的古文知識。
文言文《鷸蚌相爭》與《螳螂捕蟬》有著極其多的相似之處,我在課堂后部適時引入了《鷸蚌相爭》,請學生根據注釋進行原文文意的把握,同時,體會文章的寓意,以及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有了前一篇文章的基奠,很快在小組中進行了相關的自主閱讀,效果很好。
反思自己的課堂,這節課所做到最多的還是對文本的尊重和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主思路的尊重。當然,課堂上基于自主的步子還不是非常大,這是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加動腦筋做到的。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15
【案例】
師:誰愿意給大家說說《螳螂捕蟬》的故事?
生:
師:說的真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看看其中蘊涵著怎樣深刻的道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注意故事的情節性。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相應指導。
自讀課文后進行交流。
師:通過剛才大家交流的情況,老師已經看到很多同學已經基本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那么,誰能告訴大家,“螳螂捕蟬”這件事發生的時間?
生:第二天清晨,因為課文說道:“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墒菂峭跻呀浵铝怂烂,怎么辦呢?”說明少年在想辦法勸說吳王,于是就有了“第二天清晨”他拿著彈弓在王宮花園轉來轉去,而且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師:你讀書真仔細,回答問題也完整。誰又能告訴大家,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全班回答,“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
師:板書(原因:吳王執意伐楚,大臣反對。)大臣們為什么要反對吳王攻打楚國呢?
生:因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你們認為大臣們說的對嗎?
生:我認為說的非常正確,打仗肯定要花費很多兵力、物力,當你的所有兵力都去伐楚,國內防御的兵力就會不足,其他諸侯國就有機可乘。
生:但是,吳王不聽勸阻,還下了死命令,真是愁壞了大家,于是,就有了少年出場。
師:你很聰明,老師還沒有問到,你就已經說了出來。那么“少年勸吳王”就是事件的
生:經過。
師:勸說的結果怎樣?
生: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我們分析到這里,同學們知道這篇課文應該怎么分段了嗎?
生:知道了,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以分成三段。
學生自由分段,歸納各段主要內容。
【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淺顯易懂,于是,我通過與同學們一起交流,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明白課文的段落結構,達到分段理解課文的目的。在理清課文脈絡的同時也懂得課文的主要內容,給第二課時的精讀品悟打下很好的基礎。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16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十
作者:朱衛華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1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十勁三小 朱衛華一、教學要求: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2、理解重點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3、師生共同探討,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體會少孺子的機智、愛國。4、結合文章的內容,擴寫課文。二、教學重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品味人物形象。三、教學難點:理解課文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道理。四、讀寫結合點:結合文章的空白點擴寫課文,使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寫體會。五、德育滲透點:培養學生做事瞻前顧后、通盤考慮的態度;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之情。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上節課,我們結合文中注釋讀通了這片文言文,并了解了文章大意。你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少孺子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師板書:少孺子 吳王二、精讀課文:1、學習起因部分:教師:正如大家所言,故事因吳王伐楚開始,書中是怎樣寫的?⑴指生讀----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讀出吳王的固執、驕橫跋扈)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⑵可以質疑如:吳王為什么會如此堅決的攻打楚國呢?請學生結合搜集到的資料來談⑶請你想象一下群臣聽到后會是怎樣的情形?指名說⑷少孺子聽到后,又會如何想呢?2、學習經過部分:⑴自讀描寫少孺子行為、語言的語句。思考: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何疑問?⑵出示描寫他行為的句子——指生朗讀,談理解。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指導朗讀,把他的動作讀清楚。⑶質疑,如:他為什么連續三天這樣?(學生理解到他是等機會勸吳王就可以)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天,他終于遇到吳王了?吹剿麧M身露水,吳王非常驚訝,他說-----子來,何苦沾衣如此?(指生讀出疑問的語氣)⑷于是,少孺子就對他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我們不妨讀讀出示少孺子的部分語言。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以;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后下也。⑸你能展開想象,把這有趣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練習創造性地復述教師:蟬、螳螂、黃雀這些小動物何等警醒,平時生活中,你想悄悄靠近都難,而此時,在離它們不遠的地方,就潛伏著可能置它們于死地的敵人,這種危險怎么就察覺不到呢?學生分析,引出——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指名朗讀,多有哲理的話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6)聽了他的話,吳王恍然大悟——善哉!乃罷其兵 這三個小動物之間的趣事何以讓堅決舉兵的吳王罷兵呢?出示地形圖——觀察、分析(說出戰爭對國家的危害,對百姓的危害)⑺一番話點醒夢中人,吳王此時會想到什么?又會對少孺子說些什么呢?寫話練習3、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嗎?⑴學生提不出,老師質疑,如:吳王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呢?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這點看到少孺子是一個( )的人。(足智多謀、機智等)⑵正因為如此,他在給吳王講故事時是非常輕松、隨意,我們再讀他的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不慌不忙、不緊不慢———指導朗讀——背誦)⑶從全文中,你還感受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說出自己的理由。板書:愛國、勇敢⑷怪不得,吳王稱贊道——善哉!言下之意,是( )善哉! 4、多么機智愛國的少孺子,多么有趣又寓意深刻的故事,盡然于這簡短的 100多字中,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除此以外,它還有這樣的特點——出示課件古今翻譯的不同如:悲,今譯為悲傷;古代譯為動聽 其的指代用法。在句中都表示他的或他們的,但所指卻不同。三、拓展延伸:1、后人將這個故事縮為一個成語,想必大家都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2、學了這個故事,給你的最大啟迪是什么?可以從少孺子的角度,也可以從吳王的角度來談。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篇17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四
作者:趙建華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6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四
第二課時
泗港小學趙建華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偕倌晖ㄟ^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冢ǔ鍪尽跋s、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苤该涣鳎ㄟ呎f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荨跋s、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迏峭趺靼琢松倌暌嬖V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么“虛”?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么“不堪設想”的后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賹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么問題要提?
、谙駝偛拍菢樱郎塘可塘,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劬氉x第3節。
、苣阌X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倌銈冇X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诜中〗M準備后(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 ← 蟑螂 ← 黃雀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
少年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