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四年級上冊:12課 色彩ABC
教學過程可做如下安排:
活動一:課前準備——欣賞探究——實踐操作——交流評價——繪畫體驗——欣賞感悟。
教師在課前應布置學生在生活周圍尋找能制造顏料的植物、泥土等物體,做好上課的準備。
上課時教師可先從故事導入,接著欣賞壁畫,把學生帶入一個神秘、古老的年代去了解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利用媒材來畫畫,如何利用美術這一語言形式記載、傳播文化的,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給學生以豐富的感受和體驗。
在對天然的繪畫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通過看教材中制作過程圖自學制作方法,自主進入實踐操作階段。從植物中提取顏料可采用小棒和碗搗汁,用紗布包好或用過濾網擠壓過濾出汁液。從泥土等礦物質中提取顏料可將其碾磨成粉末再加水。在此階段,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本組同學所帶來的材料制作。做好后,小組內將做成的顏料放在一塊,畫出色標,做個小結,看看用什么物體能制作出一些什么樣的顏料。然后全班交流評價,共同探討制作中的問題,總結經驗,并將各組制作的顏料彼此交流。最后大家利用自制顏料進行自主繪畫表現。
活動二:課前準備——欣賞激趣——材料整理——自主制作——拓展延伸。
課前布置學生在家中尋找可用來作畫的有色彩的顆粒狀或能變成顆粒狀的東西,如植物的種子(小米粒、玉米、菜籽等)、毛線、通心粉等。
教學活動的開展可由欣賞幾幅彩色的粘貼畫導入,看看作品是由何種材料制作而成的,由此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學生制作材料可采用資源共享的形式,將帶來的材料兩人或小組匯集起來,根據色彩分類整理,克服所帶材料色彩較單一的問題。
材料整理后就可根據教材制作過程圖的提示,根據所帶材料,充分利用它的色彩,自主地進行粘貼畫制作。首先設計畫面內容,然后在畫面內涂上膠水或膠棒,再在涂膠的地方撒上材料。為了粘貼牢固再隔紙用手壓一壓,使材料和紙粘貼緊密。最后再將多余的碎屑倒掉,將畫面中粘貼不當的地方細心清除整理。
拓展延伸部分可展示一些圖片,如公園草地上各種鮮花綠葉拼成的圖案;各色珠粒或亮片點綴成圖案的服裝。讓學生了解這種方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四、教學選擇
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從欣賞巖畫入手,講解古人類是怎么利用繪畫的形式來記載生活、傳承文化的,并了解古人是用何種材料工具來畫畫的。據研究分析,古人是用赤鐵礦粉加上牛血、動物的皮脂和骨頭熬成膠制成顏料來畫畫。但現在這些東西很難找到,我們可用鐵紅粉、立德粉、乳膠、水調制來制作顏料。然后帶領學生帶著工具材料到巖石邊模仿古人畫巖畫的方法來調制顏料后在巖石上進行創作。用新的方式去詮釋巖畫,描繪我們的世界。
五、教學建議
1.制作顏料時要注意,要少放水,否則顏色會很淡。
2.活動一教學除了自制顏料外,學生還可自制涂色工具。如用捆扎在一起的干草或羽毛做畫筆;用石頭把小樹枝一端壓扁叉開當筆用;還可用木炭作勾線工具。
3.活動二制作過程可按“緩、急、緩”的節奏進行,“緩”包括認真仔細,設計時要仔細考慮材料的運用,最后要仔細整理畫面。 “急”除認真細致外,動作要利索。如果涂膠動作遲緩,撒貼的動作太慢,先前涂膠的水分被蒸發就難以附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