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時、分、秒
例[2]應先讓學生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鼓勵學生想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練習第2題教學時,可以再一次鞏固學生不同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
第三課時 練習十四
1、教學內容:練習十四第3——10題 [p63---66]
2、教材分析及重難點
第3題,實踐調查的題目,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許多常識,如光1秒鐘能傳播多少路程,聲音1秒鐘能傳播多遠,飛機1秒能飛多遠,1分鐘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第4題,把認識時間和時間的計算結合起來,既要寫出時刻,又要計算一段時間,計算時算法也是多樣的,既可直接數格子,也可用加減法計算。
第5題,聯系火車晚點這一生活實際中的素材讓學生解決現實問題。
第6題,估計平時一些日常活動所需的時間,培養正確的時間觀念。
第7題,實際調查的題目,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應用數學的能力,可以結合電視預告的方式進行調查。教材體現了很大的開放性,喜歡什么節目就選取什么節目進行調查,教材中要求調查起始時刻,教學時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計算一下這個節目持續的時間是多長。
第8題,利用學生的作息表時間進行綜合練習。
第9題,聯系自己的作息時間填一下,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生活的習慣。
第10題,通過跑50米,進一步理解秒的相關知識,這里也出現了一個比秒更小的時間單位。在本課中只要學生能通過時間的比較知道誰比誰跑得更快就可以了,至于這個單位是什么,它和“秒”之間的進率(100)是多少,不要求學生掌握。
3、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時間單位“秒”。
(2)能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時間的簡單計算。
(3)在活動中逐步提高時、分、秒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4、教學建議
本課以練習、鞏固、提高為主,具體教學時應理解教材所提供素材的意義,再盡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組織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實踐活動:填一填,說一說
教學內容:填一填 說一說 [p67]
教材分析:
填一填,說一說是安排在“時、分、秒”后的一節綜合實踐課,通過本課活動,一方面使學生鞏固時間的認識和計算,養成從小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逐漸培養學生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安排的內容包括:讓學生做一個作息時間表、調查一下完成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用各種方式調查一下睡多長時間才能保證充足的睡眠。
作息時間表的活動,主要在于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了解別的同學是怎樣安排生活的,從而反思自憶的作息時間是否合理,達到相此促進的作用。例如,有的同學除了把起床、睡覺、學習等日常生活列出來以外,還把課后的體育鍛煉時間也做了合理的計劃。通過同學之間互相借鑒和學習,學生可以為自己再制定一個更為合理的計劃,使學生養成從小合理利用時間、按計劃做事的好習慣。
完成家庭作業時間的統計,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家庭作業是否過多,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引起思考:為什么大家用在作業上的時間不同?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