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一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1~74頁。教學目標:1.理解面積的意義。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教學過程:一、導入概念1.讓學生猜教師身高,師生交流,由此引出長度單位:厘米、米以及分米。2.激活關于長度單位實際長短的觀念:誰來比劃一下這些單位有多長。3.指出:用它們可以測量物體的長度。4.引入: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和長度單位,今天在這基礎上學習新的本領。二、建立概念1.得出面積的意義。(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①我們的課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們的課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這些都是物體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②課桌面和黑板面哪個大?③課本封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觀察就能看出。(板書:觀察比較)(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出示兩組圖形(見下圖),這些都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3)概括面積的意義。問: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4)運用“面積”這個術語,敘說比較常見物體大小的結果。2.認識面積單位。(1)設疑。①出示兩個長寬各異的長方形(即課本第71頁下面的兩個長方形,其實際大小分別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讓學生體會用觀察、重疊的方法難以比較它們的大小。②請學具來幫忙。給出三種學具(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徑1厘米的圓)讓學生選擇。③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最合理的方法。解決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2)認識統一比較標準的必要性。①進一步激疑,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信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問。②啟發學生說出解決方法。(3)帶著問題自學課本。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4)匯報學習收獲,得出三個常用面積單位的規定,并形成常用面積實際大小的觀念。①各自比一比,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②同桌兩人互相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③在黑板上貼出一張1平方米的紙,先估計能放下幾本練習本?翻出反面(已畫好練習本大小的格子),數一數實際能放下幾本。三、鞏固概念1.完成課本第74頁“做一做”。2.完成課本練習十八第1、2題。3.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即課本第75頁的數學游戲)。啟發:你能拼擺出更多、更新穎、更有趣的圖形嗎?展示學生的作品,啟迪思路。學生動手操作(或回家完成)。四、本課小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