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和面積單位|人教課標版(精選3篇)
面積和面積單位|人教課標版 篇1
教學內容: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目標:1、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2、培養學生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能力。3、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培養成功感。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概念教學準備:學具袋、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二、進行新課 (一)面積和面積單位1.物體的表面。讓學生閉起眼睛,把數學書和鉛筆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個表面大。比課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兩張樹頁,進行比較。教師揭示: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圖形。出示兩個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讓學生比較這兩個正方形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提問: (1)第一組兩圖相比,哪個面積大?(2)怎樣比較第二組兩圖? 3.揭示面積概念。4.比較面積大小。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有各種形狀和大小,有規則的也有不規則的。像剛才兩位同學涂的平面圖形就是不規則的,請你比較下面各組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第三組兩圖的形狀差別較大,不能用重疊的方法,怎樣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紙和筆,同桌兩人合作,想個可行的方法。(教師巡視,指導)請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問:你聽懂了嗎? 5.導入面積單位。學生在比較前兩組圖形時,用數方格的方法很順利的解決了問題。在比較第三組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會發現雖然兩個圖形包含的方格同樣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樣,所以它們的面積也不同。提問:剛才這題,你學習后有什么啟發?6.認識面積單位。你從書上學到了那些面積單位?(1)、1平方厘米的教學1平方厘米是怎么說的?(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實物貼上黑板,請同學們在學具袋里找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邊找邊想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那同學們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圍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拿出6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們拼成一個長方形,說一說它們的面積是多少?為什么?(擺在白紙上,上實物投影展示)為什么這兩個圖形的面積都是6平方厘米?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學你能想一想怎樣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請在學具袋里找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想想在你身邊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約是1平方分米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當回小小測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積,怎么樣?我們已知道了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一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師這兒就有一個1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誰愿意幫個忙,把它展開。那么我們身邊哪些事物的面大約是1平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磚的磚面……)黑板一半的一半下面我們再來做個小游戲,老師把這張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紙鋪在地面上,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這1平方米的紙上可以站多少個同學?(二)區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1.投影出示例題。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有什么不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說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圖形的不同點。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藍紙,并出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3.讓學生比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4.小結: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長度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是不同的計量單位。5.做一做。根據下面的測量要求,說出用長度單位還是用面積單位?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課桌面的寬______________教室門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三)區別周長和面積。1.提問: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單位呢?2.小結:周長是指圖形一周的長短,面積是指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三、鞏固練習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圖形。(合作分組)(1)面積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2)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和正方形。2.下圖的正方形分成甲、乙兩部分,下列哪句話是對的?(1)甲的面積比乙的面積大。(2)甲和乙的面積相等。(3)甲的周長比乙的周長短。(4)甲和乙的周長相等。四、課堂小結
面積和面積單位|人教課標版 篇2
教學目標: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己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或圖形的面積大小。2、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3、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學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概念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提示課題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以鼻子為分界線摸摸你左右臉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覺?生:兩邊一樣大小。 (板書:大小)二、合作交流,歸納概念師:再請同學們在自己的身邊找出兩個物體,摸摸它們的表面,有什么感覺?(讓其他學生一起來摸摸學生所回答的面)再比一比它們的面大小,并說說你是怎樣比的?你可以跟你的同桌說說。(同桌討論交流,互相說一說)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通過剛才我們比較不同的物體的表面,知道了物體表面(板書)是有大小的。師:現在我們把剛才摸的面任選一個,畫出來并涂上陰影,再摸摸它的大小,和同桌比比它們的大小。(投影)得出:我們描的面都是平面圖形(板書),它也有大小的。師: 一般地,物體表面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追問: 它有面積嗎?(在黑板上隨手畫出這個圖形)教師說明:它只是一條曲線,不是面,也就沒有面積。三、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師:我們拿出這兩張長方形紙,比比它們的面積,哪個大?你先估計一下。生1:上面長方形的面積大。生2:下面長方形的面積大。生3:一樣大。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們想個方法來驗證一下。提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可能會幫你的忙。(小組合作)師:哪個組來展示一下你們的擺法?(選取幾個不同擺法展示)通過擺小正方形我們發現了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是一樣大的。師:那好,下面就讓我們用擺正方形的方法做一個游戲——請兩位同學上講臺,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教師同時將兩張同樣的紙片拿給臺上的同學看,他們各自大聲報出各紙片上的正方形數(2個和9個)后,將紙片藏在身后,班上其他同學聽到報數后各自猜紙的大小。(都說:9個的紙更大)師:我們睜開眼睛,看看你猜對了沒有?(兩位同學:分別亮出紙片并將紙片重疊再分開)學生:(驚訝、疑問、嘆息)咦?師:為什么會猜錯呢?生:兩張紙片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樣。師:對,這種方法雖好,但如果用大小不一樣的小正方形去量物體的表面的大小,仍難以得出正確的答案。那么怎樣才能解決一問題呢?生:必須統一規定的大小。師:對你們真聰明!我們必須有統一的規定,這個就是面積單位(師板書,生齊讀)。你聽說過面積單位嗎?(板書)你在哪兒見過的?你想先了解哪個面積單位?(根據學生的回答課堂上臨時調整下面的教學內容)四、感知單位,建立表象(1)請同學們拿出那個黃色的小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板書邊長1厘米)我們來摸摸它的面,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板書:1平方厘米)(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貼在黑板上),生活中你能找出那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食指指甲)猜一猜你的橡皮的面積大約是多少?跟你的同桌先說說,你能告訴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嗎?(投影)你能用這種方法測量出你的數學課本封面的面積大概是多少?你還能測出課桌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嗎?對,這樣太麻煩了,所以我們來學習平方分米這個面積單位。(2)師: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袋中取出那張紅色的正方形紙板。先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分米(1分米),用手再摸一摸這個面的大小。這就是1平方分米面積的大小。(板書:1平方分米)(貼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用手再摸一摸這個面的大小。師:請同學們把你手中1平方分米的紅色正方形用最快的速度放回學具袋里。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該多大,能想出來嗎?我們伸出手來同桌之間比劃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師:剛才你已經摸過了,想過了,比化過了,現在請你拿出白紙,折出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不要拿出袋里的紅正方形紙板去比,也不要用尺子去量。不到一分鐘,學生們就都折出了他們心中的1平方分米,有幾個同學還把自己的“作品”高高地舉了起來,看得出他們很得意。師:請大家拿出那張紅正方形紙板與你折的比一比,自己評評折得怎樣?(學生都忙著進行比較)師:你能在這基礎上改改嗎? 現在你能找找我們身邊那樣物體表面的面積也大約是1平方分米嗎?(粉筆盒面等) 下面請同學們每四人一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教師巡回指導,長和寬方向上各擺一排的學生向大家說明這樣的道理是什么?(寬4個,長11長,這共44個,所以是44平方分米)假如老師要知道我們這個教室的地面的面積或操場的面積大約是多少你還是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平方米。(3)想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米),你能比化一下1平方米大約有多大嗎?(學生比化)教師再拿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教具(貼出來)請你估計一下1平方米的土地上可以站多少人?學生體驗我們來試試到底嫩能夠站多少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餐桌、……)想不出來,我們課后留心去找找好嗎?用1平方米紙可以測量教室里的哪些物體的面積?(學生動手)五、歸納小結,鞏固拓展1、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2、延伸拓展用4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小組合作擺出不同的圖形,并計算它們的各自周長與面積。
面積和面積單位|人教課標版 篇3
教學內容: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85~88頁的“面積和面積單位”、“練一練”以及練習十七第1~4題。教學目標要求: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2、使學生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物體的面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通過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操作,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難點: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教具:多媒體課件一套。學具: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方格紙,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作業紙。教學過程:一、復習準備啟發談話:同學們,教師節到了,一位同學送給老師一幅漂亮的兒童畫,老師很高興,想把它掛在書房里,先要給這幅畫配一個鏡框,要給這幅畫配上鏡框要買多長的小木條呢?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長)假如還要配上一塊玻璃,還是求它的周長嗎?那又是什么呢?這個問題等我們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知識后就知道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面積和面積單位”。(板書課題)(利用給兒童畫配上鏡框所需要的木條的長來復習周長的概念,然后運用給兒童畫配上同樣大小的玻璃,來巧妙地導入課題,這樣既能完成新舊知識的過渡,又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興趣。)二、學習新課1、 教學面積的意義(1)師:請兩位同學來涂色比賽。(分別涂黑板和紙片的面)問:涂黑板面的同學:你為什么失敗了?小結:他涂得快,因為他涂的面小;他涂得慢,因為他涂的面大。隨即板書:物體的面積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邊板書,邊演示。)(讓學生通過涂色比賽,直接感知什么是物體的表面,并直觀地得出物體的表面有大小之分,以此揭示出面積的含義之一。)(2)請大家摸一下課桌的面、文具盒的面,哪一個面大?哪一個面小?我們就說:課桌桌面的面積比文具盒的面積大。(通過學生觸摸實物,再次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即面積的大小。)(3)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物體表面,如:鐘面、門上的面、電腦屏幕的面,還有路邊告示牌的面。如果把這些面畫下來就是我們平時熟悉的平面圖形。(課件演示物體以及相應的面,然后移位顯示平面圖形)(學生用手勢表示圖一、圖二兩組圖形的大小)師:這兩個圖形你能比較出它的大小嗎?(不能)追問:為什么?(因為第二個圖形沒有圍起來)對!只有圍成的平面圖形,才能比較大小,那么我們把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圍成的平面圖形 ) 添一個“或”字,現在你知道什么叫面積了嗎?(學生齊讀板書)(通過多媒體能形象地生動地演示了從物體的表面到平面圖形的過渡,由于學生對“圍成”兩字不易理解,充分利用媒體優勢,動態演示來揭示面積含義之二,這樣通過操作、觀察、討論、直觀多媒體課件相結合,如此層層深入,最后歸納出面積的含義。)2、教學比較圖形的大小(1)師:現在老師把第二個圖形也圍起來,想想現在除了用肉眼來判斷兩個圖形的大小,還有其他方法嗎?(出示兩個正方形一大一小)學生重疊演示,課件演示重疊。(讓學生去直觀地體會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可用觀察法、重疊法,教學重疊時。既能讓學生直觀操作,又通過課件演示重疊過程,讓學生加深理解重疊法是一種比較圖形大小的可行方法。)(2)師:如何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呢?(出示兩個同樣大的正方形,讓學生用重疊方法演示比較)如果老師把兩個圖形固定在黑板上,(師將兩圖形貼于黑板)無法用重疊的方法比較你還能想出其它比較這兩個圖形大小的方法來嗎?學生討論并對有效方法進行肯定,選用小正方形量這一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探究。那么老師給他們用小正方形去量。(師分別給兩名學生兩種規格的小正方形)(學生操作)發現正方形個數不同,一個9個,一個4個。師:通過重疊比較的方法我們已經知道這兩個圖形面積同樣大,那小正方形的個數為什么不相同呢?我們用小正方形比較物體面積大小必須注意什么?(正方形的大小相同)(3)練習(出示課本第88頁練一練第2題)(這里以激趣為基點,注重呈現矛盾,巧設懸念,設置障礙,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主動探索和追求成功的意境,既擴充完善了比較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又讓學生理解面積單位的獨特作用。)師:為了準確測量或計量面積的大小,必須要有統一的標準,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面積單位。3、教學面積單位a、1平方厘米(1)課件演示:看!老師畫了4條長1厘米的線段,把它們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在常用的面積單位中,認識平方厘米是教學的重點,通過媒體演示畫出的四條長1厘米的線段動態地圍出一個正方形,既加深了學生對“圍成”一詞的理解,又初步滲透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區別。)(2)請同學們拿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下它的邊長。師板書: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你身上哪個部位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指甲面的面積)生活中還有什么物體的哪一個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學生自由討論交流)(3)拿6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想一想,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學生在作業紙上操作,同桌匯報)(4)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作業紙的圖形上擺一擺,分別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學生操作后指名回答)過渡:請你拿著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下電腦桌的面積。教師適時問個別學生:為什么不量了?(正方形太小了)那你能創造1個比1平方厘米稍大的面積單位來嗎?(讓學生通過直觀的量一量學具(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比一比大小,拼一拼圖形,擺一擺方塊等一系列活動,建立平方厘米面積單位的表象,然后再讓學生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課桌面的面積,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實踐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水到渠成地引出另一個面積單位:平方分米。)b、1平方分米(1)出示書上圖形,這就是1個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請你以最快的速度剪下來。(2)請你量一下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板書:1分米 1平方分米齊說: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3)比劃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4)找一找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物體。(5)同桌合作量一下凳子的面積約是多少?(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通過剪、量、比、找等教學活動,能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為一體,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心理上體驗成功的喜悅,以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欲。)過渡:同學們的測量水平可真高,我們全班同學來舉行一個測量物體面積的比賽,好不好?有沒有信心得冠軍?(有!)請同學們拿著你的1平方分米大的正方形來很快地測量一下我們這個電腦房的地板面積,趕快行動!針對有疑問的同學試問:為什么不量啊?那你想老師給你一個面積多大的正方形呢?(1平方米)c、教學1平方米(1)你能猜一猜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板書:1米 1平方米(2)那么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請同學們看一下。(出示一張1平方米的紙。)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米。(3)請你估計一下這塊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4)我們來看看1平方米大的地方可以站多少個同學呢?(請學生站在1平方米的紙上,數一數。)師:學到這兒我請同學們幫我想想看,要給這幅畫配一塊玻璃,必須求它的什么呢?(面積)用什么作單位比較合適?(平方分米)誰來測量一下大約是幾平方分米。指名學生測量兒童畫的面積。(在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之時,不失時機地再次呈現矛盾,讓學生去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面的面積,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與發展,又通過猜一猜1平方米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推理能力,這時學生探求知識的情感被充分地激發出來,捕捉學生的成功契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永無止境。)三、課堂小結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分別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給同桌看。(提醒學生不要比劃成周長)你還能創造出比1平方厘米更小或比1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來嗎?(通過小結既讓學生加深建立面積單位的具體表象,同時通過學生說其它的面積單位,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數學潛能,可謂取得“課雖終、趣猶存”的效果。) 四、鞏固練習1、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1)人的指甲面大約是1( )(2)黑板的面積大約是3( )(3)手帕的面積大約是4( )2、判斷(1)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米。( )(2)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長是4分米,面積是1平方分米。( )(3)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3、操作用你手中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你喜歡的圖形,并說說它的面積是多少。(指名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4、出示課后思考題周長越大面積就越大,這句話對嗎?(通過鞏固練習、操作訓練以及課后思考題,既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遞進思維,幫助學生由一個基點向高處攀登這樣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能彌補課本練習題的局限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學習的信息量。) 本堂課的設計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1、強化感知,主動參與。在教學中注重鼓勵學生全面參與一系列操作實踐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位置,促進學生思維不斷突破與發展。2、矛盾激趣,引導探究。注重知識的矛盾呈現,巧設懸念,適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矛盾,讓學生在實踐和思考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3、突出重點,促進遷移。在教學平方厘米這個重要的面積單位后,讓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推理來建立其他兩個面積單位的表象。4、運用課件,突破難點。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生動有效地演示學生難以理解的“圍成”一詞,初步滲透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別,從而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