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與評析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六冊(修訂本)第85~88頁。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并知道它們的實際大小。
2. 培養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獨立思考、樂于交流的習慣。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米桌布一塊,米尺,鏡框,長方形紙若干張。
學具:邊長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紙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一個木條釘成的長方形鏡框,提問: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計算做這個鏡框需要多長的木條?學生回答后緊接著問:如果配一塊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課題前半部分。(板書:面積)
[評析: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為教學的切入點,親切自然。滲透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數學思想,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強烈愿望。]
二、引導探索,討論研究
1.認識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先舉幾個生活中物體表面的例子,然后讓學生親手摸一摸課本封面、文具盒蓋的表面,并比較它們的大小。
談話:我們把課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課本封面的面積。誰能說一說什么是文具盒蓋的面積?你還能說出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請比較它們的大小。
(2)認識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
讓學生想像把課本面的形狀畫下來是什么形狀,引出并板書:平面圖形。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后出示以下圖形。
提問;在屏幕上呈現的6個圖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圖形的面積?學生回答后追問: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積?
出示下面3個圖形:
提問:誰能比較這3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評析:《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標準中提出“結合實例認識積的含義”,按照這一要求,這里不再概括面積的定義,而是讓學生具體地感知面積的含義。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感知比較充分。]
2.教學面積單位。
(1)引入面積單位。
(教師發給學生每人一張長方形紙,同桌的兩張紙寬度相同,長度略有差別。)讓學生拿出長方形紙和老師手中的紙比較面積大小,學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讓同桌之間比較紙的面積的大小,學生發現一眼不能看出來,可能想到用重疊法或量長和寬的辦法比較。
多媒體出示長方形(15個單位)和正方形(16個單位),讓學生說說如何比較其大小。演示用重疊的方法無法比較(一個較寬,一個較長)。
多媒體演示把長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圖(1)、圖(2)的方格。
學生用數格子的方法說出正方形的面積大。
多媒體出示圖(3)。
提問:圖(3)也畫成16個格子,和圖(2)的面積一樣大嗎?為什么?
講述:如果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要統一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面積單位。(板書課題的后半部分:面積單位)
[評析:在操作和比較中引出積單位,過渡自然,環環相扣,學生始終處于最佳思維狀態,每個學生都感覺“這是我自己發現的知識”,有積極的學習體驗。]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① 認識1平方厘米。
學生觀察1平方厘米紙片的形狀、大小,量邊長。引出: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板書: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