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劉清姝老師《年歷告訴你》一課
教學中,劉老師始終以“年歷”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和學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及背景,發掘其內在規律,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在這小小的年歷卡中藏著許多的數學秘密,你們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年歷,讓它把秘密告訴你”,然后適時引導:“下面我們就從大家的這些發現開始研究,看看年歷還會告訴我們些什么。”,接著及時地給以鼓勵:“年歷中的數學規律總是這樣客觀存在的,做一個留心觀察的孩子吧,年歷一定會把這些規律告訴你。”最后,教師又通過對各種各樣年歷的展示,對主題加以升華:“這些形形色色的年歷不僅是我們生活的好幫手,更是一座座豐厚的知識寶庫,它們記載了歷法,蘊涵著文化,傳遞著信息。做一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孩子吧,在今后的學習中,年歷會把更多的秘密告訴你。”教師充分地利用“年歷”這一文化情境,將數學知識、學習方法與文化傳承有機地結合起來。正是這一情境,成就了課堂教學的整體美。
二、巧設懸疑,探究規律,盡展數學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劉老師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規律,建構新知。
在突破判斷平年還是閏年的方法這一教學難點時,教師巧設懸疑,說自己有一個“秘密武器”,能夠很快地判斷出學生手中年歷是平年還是閏年,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這時教師適時地給學生以鼓勵,引導學生自主去探究其中的秘密所在,發現了“閏年的年份都是4的倍數”這一規律,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記憶深刻。
在判斷2100年是平年和閏年時,教師又設置了一個懸疑:是我們判斷錯了還是電腦出了問題?從而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學習并了解了“百年不閏,400年又閏”這一拓展知識。
學生們在教師所設置的這些懸疑中,從懷疑到清晰,從迷茫到獨自探究、撥開迷霧,發現其中的規律和奧妙,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感受著數學文化的神奇與博大。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盡顯教育智慧,盡展數學之美。
三、整合學科知識,拓展教學資源,彰顯文化美
“年月日”這節課雖然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但同時又與科學課程和歷法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知識進行研究,更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利用“數學小博士”之口,引出了平年、閏年的產生以及“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這一知識的天文學背景,拓展了教學資源,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整合了學科間的知識,體現了知識的綜合性和科學性。
同時教師在課的最后,又出示了許多種生活中美麗的年歷,并加以滲透和引導,這些形形色色的年歷不僅是我們生活的好幫手,更是一座座豐厚的知識寶庫,它們記載了歷法,蘊涵著文化,傳遞著信息。從學生們驚嘆的聲音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對這些拓展性知識的喜愛之情,彰顯了文化美。
四、及時、精彩地評價和點撥,盡顯語言美
教學中劉老師通過精煉、精彩的語言不斷地鼓勵著學生、及時地點撥著學生、評價著學生,給學生以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上的點撥和引領,精神和文化上的熏陶和浸潤。如:“同學們,學貴有疑,正因為剛才那位同學的提問引發了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又有了新的收獲,所以我們都該感謝他。”“能用數學推理的方法思考、解決問題是一種寶貴的能力。”“借助手中的材料幫助思考,是個好方法。”“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說有了大膽的猜想才會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正如大家的猜想一樣,這些閏年的年份都是4的倍數。”“這些形形色色的年歷不僅是我們生活的好幫手,更是一座座豐厚的知識寶庫,它們記載了歷法,蘊涵著文化,傳遞著信息。做一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孩子吧,在今后的學習中,年歷會把更多的秘密告訴你。”這樣的精彩語言不時地在劉老師的課堂上自然地流淌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