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實踐活動課《時間與數學(一)》反思性說課稿
尊敬的評委、老師、網友們: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實踐活動課《時間與數學(一)》的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與數學理解
本節課是專題性實踐活動課,教材安排在認識年月日的有關知識之后,創設了有關飛飛一家休息日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對這一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形成初步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
本課教材中要解決“飛飛的爸爸是一名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飛飛的媽媽是一名汽車售票員,每工作1天休息1天。飛飛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找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边@個問題實際上是五年級公倍數知識在三年級的初步滲透,關鍵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媽媽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這兩句話的意思。只要學生能理解爸爸是4天中休息1天,媽媽是2天中休息1天,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節課教材的意圖是不能讓學生“套規則”,更不能作為考試要求,所有的小學生都能做得了,少數學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即可,所以在這節課中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去體驗與感受。對于“集合”思想的感受,也是采用教師引導學生去體驗感受為主。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這個單元已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對日歷并不陌生,但要利用日歷來解決問題并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根據學生已獲得的一些教學活動的經驗,初步學會用數學思維方式去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的基本問題,輔以教師的的有效引導,學生還是能掌握并解決這一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三、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學情設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借助日歷,學習運用做記號、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數學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學習數學的愉悅。
我在網上發布這個目標后,有網友對我們把“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作為目標提出質疑,我和我校老師經過多次考慮認為:一、是要體現編寫者的意圖,二、因只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初步滲透(這是數學學習策略的重要途徑)不會增加思想負擔。也正是因為考慮這一些因素,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飛飛一家休息日這一具體問題的探索,形成初步的解決問題策略。這節課的大部分時間應該是讓學生學會利用日歷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四、教學策略選擇
由于這節課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所以我們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時間與合作的空間,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
一個生動、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能為課堂增色,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對于這節課的情境我思考過多種,在 “情境”的生動性、真實性、有效性上,我和我的伙伴們想到了2008年備受矚目的北京奧運會,為了真實性我們上網查閱了有關信息,了解到北京奧運會賽程表,以及預購奧運各項比賽門票已進入第二階段的信息。 課堂上我們創設“現在都在預購比賽門票了,飛飛可著急了,請你們想想辦法幫助飛飛,從8月份的日歷中的8月1日開始,找出爸爸和媽媽共同的休息日,爸爸和飛飛共同的休息日,媽媽和飛飛共同的休息日,全家人共同的休息日,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這個生動、有趣帶有挑戰性的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探究欲望,原本枯燥的內容顯得更具吸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