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多重》教學設計與反思
2、練一練:
蘋果 回形針 西瓜 老虎
2克 4千克 200千克 190克
3、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誰重些?
五、綜合實踐活動:
1、找一找身邊有哪些物體約重是1克?哪些物體約重是1千克?
2、去超市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質量用的是”克“?哪些物體的質量用的是”千克“?(分別找出5樣)
板書設計:
克、千克的認識
質 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1枚2分的硬幣約重 2袋鹽約重
10粒綠豆約重 1克 500克×2=1000克 1千克
掂 1粒花生米約重 5個蘋果約重
1本數學書約重 200克
量 1本課堂作業本約重100克
1袋鹽約重500克
稱
教學反思: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學習質量單位。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么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在之前學生只在一年級學習過誰重誰輕,沒有做任何的鋪墊。因此我在導入環節中,讓學生回顧了知識,找對了切入點。之后,我通過“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動,形成了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讓學生“找一找”、“猜一猜”、“說一說”去感受并列舉生活中用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學生自己運用 “千克”的學習過程進行。
通過本次課的教學,我現做以下反思:
1、教材中,是先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熟悉的“千克”入手。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里見過質量單位。但是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認識“克”,通過克的認識,再來認識“千克”的。整節課,環節清晰,一環接一環。但是,在教學中,對于克的認識,學生感受很深,體會的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學生對于“千克”的認識,不夠多,感受的也不多。只對1千克的鹽進行了掂一掂,對于幾十千克、幾百千克沒有概念。
2、在天平秤的認識時,我煩難了。天平秤是自然課里學習的稱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在數學課中,講它的使用過于詳細就有失數學課的數學味。不講嘛,學生也是第一次接觸它。在上課時,我在介紹天平秤的使用時,不夠科學。
3、準備的學具和材料不夠充分。因此在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物體大約是1克重時,學生很難說出來。如果給學生準備好較多的材料,學生便會脫口而出。
4、在“找出一個中等個子的小朋友,讓他說一說自己的體重。再找出一個小個的小朋友和個大的小朋友,讓學生估計一下他們的體重。”這個環節中,因為在前面2節課的試教中,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重,沒有出現用斤做單位的情況。因此在設計時,我們把這個環節放在了第二課時中。但是這節課里,卻有學生將公斤和斤帶進了課堂,意外的回答讓我不知所措,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的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