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練習六
完成書上第4題后,通過改變題目“用一根長8厘米的線正好圍成一個正方形,請問: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邊長是多少?”通過這種變式題目,讓學生對比后,進一步明確題目的本質,進一步鞏固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相關知識。
課后反思:
學生能自主整理并明確長方形和正方的基本特征,通過計算比較,學生體會到怎樣算比較簡便,進一步優化了算法。解決實際情境中的問題,學生能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自主解決,并適當解釋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6題我讓學生先用兩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拼一拼,再指一指拼成的圖形的各條邊,然后鼓勵學生各自列式計算。學生通過討論可以體會到:盡管都是由兩個同樣的長方形拼成的圖形,但由于拼法不同,拼成的圖形的周長也就有了變化。學生能很快想出拼法,但在計算周長時出了很多錯誤。
思考題重點幫助學生明確兩點:第一,這個多邊形的周長是指哪幾條線段的長度之和?其中,長度為4厘米的線段有幾條?長度為2厘米的線段有幾條?剩下的幾條線段的長度可以怎樣推算?由于線段太多,太雜亂,學生理解起來有點困難。
課后反思:
今天的練習課重要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單元的相關知識,主要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認識周長和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在這三部分知識的復習,前兩部分學生都掌握不錯。對于第三部分內容,可挖掘的內容相對比較多,有些題目對學生而言存在比較大的難。學生對于單個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已經能比較準確地計算,但是一旦將兩個正方形或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組合圖形)后,或把一個大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剪成小正方形或長方形時,學生就會產生很多的錯誤,確實在這部分知識中,書上的練習學生還能接受,但是有些補充的內容真的很有難度,要讓學生全部接受確實是件比較困難的事。那么勢必得找到一種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讓學生把復雜的拼圖變得簡單化,變得容易接受。于是我想出拼圖,讓學生動手拼一拼,再看老師拼一拼,一是增加學生的直接體驗,二來看老師拼,這樣能幫助學生的模糊意識清晰化,比如讓學生將兩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找一找,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在哪里?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再強調一下,為什么中間兩條線不屬于周長的范圍,這樣學生就能很好的認識到周長的概念。但是在實踐操作中,我們知道不可能每次練習都會有小正方形來拼,所以我讓學生想辦法,他們有的說我可以自己想像,有的則想出一種很好的辦法,用畫草圖的辦法,時間也用得很少,這樣學生的活動能力也就增強了,他們不僅局限于實踐的動手,還會用簡單的畫草圖來代表,然后我就讓學生來練習畫草圖,這種方法很實在。
于是在接下來把兩個長方形拼成的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時,我是先讓學生看老師是怎么拼的,如果沒有這兩個小長方形,你會畫嗎?于是學生自己動手畫,應該說,雖然畫得不標準,但是這并不影響實際的效果,在這種草圖中,我們已經能夠完全看得到學生的思維,而且這樣的畫法對于這種學習圖形是非常有實際作用的。
課后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對本單元知識的一個總結,一個概括。綜合練習了本單元的知識,提高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運用的靈活性。教材編排的練習內容也比較廣,有基礎性的、應用性的和開放性,由淺入深,逐步拓展,更有利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