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認識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是概念、測量與計算相結合的研究“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正方形、長方形的基礎上,聯系一些常見的物體和圖形進行教學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教材沒有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呈現一些規則和不規則的實物和圖形,讓學生在看、摸、描、量、算等實踐活動中感悟和理解周長的實際含義。這一安排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2、經歷觀察、測量、計算等數學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3、使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合作能力。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認識和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測量圖形的周長。而正確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才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因為空間與圖形領域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合作的作用,運用以下教法組織教學:
1、情境教學法。
為學生創設童話情境、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
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滿探索和創造的數學活動中去。
2、活動體驗法。
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通過“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找一找、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動,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3、趣味練習法。
將周長的測量和計算融入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中,在為書簽鑲邊、圍燈帶等活動中,拓展周長的含義,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教學中,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盎顒邮钦J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盡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我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內需。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而情景具有心理指向性。課始,創設昆蟲饒“運動場”(樹葉)跑步的動畫場景,引導觀察、比較:它們跑步的路線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發現,蝸牛沿著葉脈跑,瓢蟲沿著樹葉的邊線才跑一半,只有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跑了整整一周。喚醒學生對“一周”的生活經驗的回憶,直觀地感知“邊線的一周”,為揭示周長概念奠定了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課標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知識,最終認識、掌握知識。因此,我通過以下的活動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1、摸一摸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邊線以后,讓同桌合作用手指沿樹葉“運動場”的邊線“跑”一周,互相檢查是不是“跑”了一周,說說怎么確定是不是一周。學生交流后,教師強調:“起點在哪,終點也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