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說課稿
一、說教材1、說課內容:
蘇教三年級(上冊)p61~62《認識周長》。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這是一節概念、測量與計算相結合研究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聯系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進行教學的。教材沒有直接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著,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可以怎樣測量并計算出周長。本課的教學將為下節課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做準備。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能測量、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2)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3)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后獲得的成功,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4、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和計算周長。
難點: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創設情境: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易于學生掌握數學與客觀規律的聯系。
2、合作學習:根據學習內容將學生分為2或4人一組,在合作中認知,有助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
3、注重實踐: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測量,認識周長的含義,能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過程。
三、教學材料:老師準備城市廣告牌上燈光閃耀的圖片資料、三角形小旗、頭飾紙帶等用具,學生準備軟尺、線、樹葉、相片、直尺等用具。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問題情境,初步感知周長
1、引出周長
(1)情境導入(多媒體出示城市夜晚燈光閃耀的圖片),談話:同學們瞧,這一片燈的世界,光的海洋你熟悉嗎?在哪里?對,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美麗城市——太倉。
(2)仔細觀察并思考:這些燈在安裝時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它們被安裝在廣告牌面的邊線上)(廣告牌面上的邊線閃爍)
(3)提問;那你能分別指出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和三角尺的邊線嗎?(請學生同桌互指再指名指一指)
(4)小結:(師邊演示邊總結)象這樣數學書封面邊線的長就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你能悄悄告訴同桌課桌面和三角尺的周長嗎?再指名說說。
2、尋找周長
請學生很快找出教室里物體面上的周長并指名學生指一指、說一說。
3、進一步感知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