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長》教學設計、說課、實錄、反思
一.教學內容:新世紀小學數學三上第五單元第一課:《什么是周長》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教學主要內容
《什么是周長》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一節課,是新課標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有關“圖形與測量”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因此,使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非常重要。
本節主要教學內容是:通過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體驗“邊線、一周”這些詞,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計劃一課時進行教學。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結合具體實物,通過觀察、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教學難點是理解體驗什么是周長。
2.教材編寫特點
本課教材有以下編寫特點:首先通過螞蟻爬過樹葉的邊線一周,使學生初步直觀認識什么是周長;然后又通過描一描,說一說,摸一摸等活動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后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3.教材內容的核心數學思想
這部分教材體現了轉化的思想。
三.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并且已經掌握了這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學生對“一邊、一周”有所了解。
3.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對周長意義的理解。
4.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式和學法分析: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用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知。
四.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活動
(一)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卡片
學生準備:課本、練習本、卡片、皮尺、直尺、方格紙
(二)教學過程說明
1.情境導入
先來做個游戲,猜猜我畫的是什么?
大家可真聰明,就請同學們在今天的數學課上盡情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吧!
[通過猜一猜游戲,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認真仔細觀察的習慣,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2.認識周長
(1)描一描,說一說
a.小螞蟻要去參加運動會比賽,比賽規則是沿著樹葉的邊線爬一周,怎么爬呢?請同學們用彩筆先在你自己的樹葉圖上描出小螞蟻要爬的路線。(學生獨立描出樹葉的一周)
b.誰愿意來展示你的想法,用筆指一指你是怎么描出一周的?說清楚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學生匯報,強調又回到了起點)
c.做裁判:請你來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螞蟻貝貝、豆豆誰爬過的是一周呢?(出示教具)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不是呢?(學生發表意見,強調沒有回到起點)
d.小結:看來,大家很棒,都是沿著邊線描出了樹葉的一周,其實,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教具演示)
[通過創設螞蟻爬樹葉的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先描一描樹葉的邊線,再來當小裁判看誰爬過的是樹葉的一周,初步理解樹葉的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