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復習
教學目標1、回顧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歸納、整理能力。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
一、呈現故事,提出問題
1、老師講“哥倫布豎雞蛋”的故事
猜一猜,聽完這個故事用了多少時間?(1分52秒)
這么短的時間卻能作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時間。聽了這個故事你還有什么感想?
2、這個小故事在書上68頁,想一想,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學生討論,匯報
二、歸納知識
1、小組內交流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和方式,并進行整理
2、小組代表匯報,大家進行評判。
三、鞏固拓展
1、基本練習
練習十七 1比一比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2筆算練習 注意方法和書寫
2、嘗試編題并解決問題
請學生尋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筆算乘法解決問題的例子,由小老師親自請學生回答。
第六單元 面積
面積和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概念
1.讓學生猜教師身高,師生交流,由此引出長度單位: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關于長度單位實際長短的觀念:誰來比劃一下這些單位有多長。
3.指出:用它們可以測量物體的長度。
4.引入: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和長度單位,今天在這基礎上學習新的本領。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積的意義。
(1)認識物體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們的課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們的課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這些都是物體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②課桌面和黑板面哪個大?
③課本封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較大,靠觀察就能看出。(板書:觀察比較)
(2)認識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
出示兩組圖形(見下圖),這些都是平面封閉圖形,怎樣比較它們的大。
由學生的操作活動,引出重疊比較與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板書:重疊比較,數方格比較)
(3)概括面積的意義。
問: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板書課題的前半部分:面積)
(4)運用“面積”這個術語,敘說比較常見物體大小的結果。
2.認識面積單位。
(1)設疑。
①出示兩個長寬各異的長方形(即課本第71頁下面的兩個長方形,其實際大小分別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讓學生體會用觀察、重疊的方法難以比較它們的大小。
②請學具來幫忙。給出三種學具(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徑1厘米的圓)讓學生選擇。
③比較三種方式,得出數正方形個數最合理的方法。
解決設疑中提出的問題,通過數正方形個數得出大小之分。
(2)認識統一比較標準的必要性。
①進一步激疑,出示一個正方形,通過重疊確信它的面積比前面出示的兩個長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問。
②啟發學生說出解決方法。
(3)帶著問題自學課本。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說說每個面積單位的大小。
(4)匯報學習收獲,得出三個常用面積單位的規定,并形成常用面積實際大小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