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備課教案1
克、千克、噸的認識(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與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及計量工具。
2.在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的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養學生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學準備
1學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準備天平、電子秤、2分硬幣、1克鹽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交流,了解單位與工具
1了解質量單位
課前,老師請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誰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與大家交流?
學生交流。
老師把學生說的物品的質量寫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噸……
教師指出: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噸都是計量物品輕重的單位。其中的公斤、斤、兩是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是咱們將要研究的內容。
2認識工具
在調查活動中,你發現了哪些工具可以稱出物品有多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教科書第1頁圖上的各種秤,并作必要的補充與說明。
二、動手操作,認識克
1教師出示一小勺鹽(重1克),估一估它的質量
請學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來稱?
經過討論,學生確定要用天平來稱。
2介紹天平
出示天平,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強調指針左右擺動得一樣就平衡了)。
3稱鹽
教師示范用天平稱出這一小勺鹽的質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鹽,說一說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幣有多重嗎?誰來估一估
學生用天平稱出2分的硬幣重1克。用手掂一掂,說一說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拿出學生能想到的一些輕的物品。
6討論:你認為什么情況下使用克作單位
三、課堂活動
1分組活動:稱學習用品
先估一估,再稱一稱,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寫記錄單。
2獨立作業,看圖,填一填(教科書第2頁)
指導學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課小結(略)
五、課后延伸
克、千克、噸的認識(二)
教學目標
1.在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的實踐活動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掌握克與千克的進率,能進行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學們,你們測量了自己的體重嗎?誰愿意說給大家聽?
當一個學生說出體重之后,問一問,誰比他重?還有誰更重?咱們班上誰最重?
教師隨機作記錄: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我們班最重的同學都沒有老師重?看了老師的體重,你有什么感覺?
為了便于比較,也為了記錄簡便,老師用來表示體重的單位應該與你們的一樣,都用千克作單位。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千克。(板書:認識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認識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鹽,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請學生讀出包裝上的數據。
再出示一袋同樣的碘鹽,問學生:兩袋這樣的碘鹽重多少?
告訴學生1 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師板書:1 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1 kg=1 000 g
(2)將這兩袋鹽放在臺秤上,請學生看指針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3)學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幣,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說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