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 教學設計
毫米的認識 教學設計 總第1課時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2、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的“估計”一欄中。(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2)交流測量的結果,引出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二、探究體驗1、了解毫米與厘米的關系。(1)提問:“從尺中,你發現毫米與其他單位間的關系嗎?”。(2)學生觀察并獨立思考后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關系。讓學生多說發現這個關系的過程。2、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1)在尺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說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先在組內說,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后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數一數看有多少張。三、實踐應用1、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組內說出填寫的結果。2、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3、師生共同小結: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四、課堂練習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后判斷,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后,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五、全課總結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2、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