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第六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下冊)統計中求平均數例1。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的需要,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 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 進一步增強與同伴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陽光體育運動啟動后男生和女生舉行了一場趣味投籃比賽,想知道他們的得分情況嗎?
課件出示統計圖。
(1)看到統計圖,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每組每人得分)
(2)金燦燦的獎杯在那兒等著呢,請你來當裁判,這金燦燦的獎杯該被哪組捧走呢?
學生說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學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可以反駁他人的觀點。
當學生討論、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時,師板書出“平均”。
(3)剛才同學們通過討論,認為用平均數來比較那個對的實力強一些比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數呢?(指名學生回答)
師:那么什么是平均數呢?下面老師給大家做個小實驗。
二、在操作中體驗平均數的涵義。
1.課件演示:出示一個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塊擋水板平均分成四個部分,形成四個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師: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樣嗎?(指名回答)
2.師繼續演示:如果拿開擋水板,會發生什么?(課件演示)
師:現在高度一樣了嗎?(指名回答)
師:這個一樣的高度就是原來四個高度的什么數?(指名回答)
師:剛才老師是怎樣使他們變得一樣高的呢?(拿開擋水板,水會從高處流向低處)(指名回答)
師: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給少的,使大家變得一樣多。這種方法我們把它們叫做“移多補少”(板書)
師:在移多補少的過程中,水的總量有沒有變?(指名回答)
師:下面我們就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來求出男女隊投籃比賽中各自的平均數。
3.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投中的個數在小組內進行移多補少的操作。
(1)。第一組和第二組操作男生隊,第三組和第四組操作女生隊,擺完后在小組內交流操作過程。
(2)指名匯報交流。
4.教師用課件演示投籃的移多補少過程。
5.課件出示小練習。
5.演示后小結:(課件出示)像這樣,幾個不相同的數,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是他們變得相等,這個相等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學生齊讀)
師: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那么平均數有什么特征呢?同學們想不想做個小游戲?
三、游戲中感悟平均數的特征。
1、出示:各裝有3根小棒的紅藍兩個紙袋(紅帶內平均每根長14厘米,藍袋內平均每根長10厘米)課件出示兩個紙袋。
2、師:猜一猜,如果從兩個紙袋中各拿出一根小棒,哪個紙袋拿出的小棒長些?為什么?
師: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請幾位同學上來,每位同學從兩代中各抽出一根來比一比。(請三位同學上講臺操作)
3、師:從剛才抽的小棒中,我們發現藍袋中的小棒不一定都比紅袋中的小棒短,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平均數大一些,并不是說每一根都長一些。平均長14厘米,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也有可能比14厘米短的,也有可能比14厘米長的。平均長10厘米的小棒,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還有可能比10厘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