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與面積單位(通用5篇)
面積與面積單位 篇1
教學內容:
面積與面積單位(《現代小學數學》第六冊).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并理解面、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會用面積單位度量較規則的平面的面積大小.
2.培養學生學會合作、探索的精神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面積的含義及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 :
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過程 :
一、認識面、面積.
1.導入 :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誰知道我們國家國土的面積有多大?
(960萬平方公里)
對,你們說,我們國家國土的面積大不大呢?那什么叫面積呢?
今天我們就學習這個內容.
板書:面積
2.認識物體表面.
同學們,我們學習時用的桌子、書本、黑板,我們看到的樹葉、玻璃、門等等都可以叫做什么?(物體)
出示:(一本數學書)這也是一個物體,看一看老師摸的是什么?(數學書的封面、表面)
許多物體都有它的表面.例如:黑邊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等.誰還能舉例說明哪些是物體的表面?請同學動手摸一摸.
3.物體表面的大小.
(1)讓學生比一比黑板面、數學書的表面,說一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黑板的表面比較大,我們就說黑板的面積大)數學書的表面比較小還可以怎么說?
(2)舉例:桌子的表面和練習本表面哪個大,哪個小?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3)誰能說一說什么是課桌的面積?
4.平面圖形.
在過去的學習中,你認識了哪些圖形?
這樣的圖形我們都可以叫做平面圖形.
5.平面圖形的大小.
誰大誰小?說明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
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
6.什么叫做面積?誰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
二、通過實踐操作,認識面積單位.
1.比較面積大小,引入面積單位.
結論:長方形面積大,正方形面積小.
想一想:怎樣進行比較?有哪些方法?(同組的同學合作進行)
讓學生說自己的比較方法及結果.根據學生可能出現的比較方法,運用投影片顯示比較過程.
①重合
②剪下各自多余的部分
③移動再重合
④顯示長方形比正方形多出的部分面積
方法二:介紹數方格的方法.
長方形有10個方格,正方形有9個方格
比較面積的大小也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是不是方格數相同面積就一定相等呢?
出示:
讓學生看上面的兩個正方形,雖然都是9個小方格但面積大小不一樣.
比較面積大小光數方格還不夠,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定,這就是我們要學的面積單位.(同時板書)
1.認識平方厘米.
(1)讓學生拿出手中的一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認識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寫作1cm2.
(2)說一說1平方厘米有多大?舉例說明.
(3)讓學生有“平方厘米”作單位,量一量自己橡皮有多大?
2.認識平方分米.
(1)讓學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認識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寫作1dm2.
(2)說一說:1平方分米有多大?舉例說明.
(3)讓學生用“平方分米”作單位,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有多大?
3.認識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大的白紙,請一位學生量一量它的邊長.
認識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寫作1m2.
三、鞏固練習.
1.填寫不同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
(2)一本數學書的封面的面積大約是400( ).
(3)一張北京晚報的面積大約有20( ).
2.判斷題.
(1)小明身高165平方厘米. ( )
(2)教室的地面面積大約48平方分米. ( )
(3)教室的門高2平方米. ( )
(4)一塊手帕的面積大約是4平方分米. ( )
3.練一練
四、作業 :(略)
五、課后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對面積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認識,對面積單位也有了了解,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對新知識掌握得比較好.但個別學生判斷題做得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課下自己進一步理解和思考.
六、板書設計 :
面積與面積單位 篇2
教學內容:
(《現代小學數學》第六冊).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并理解面、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會用面積單位度量較規則的平面的面積大小.
2.培養學生學會合作、探索的精神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面積的含義及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 :
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過程 :
一、認識面、面積.
1.導入 :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誰知道我們國家國土的面積有多大?
(960萬平方公里)
對,你們說,我們國家國土的面積大不大呢?那什么叫面積呢?
今天我們就學習這個內容.
板書:面積
2.認識物體表面.
同學們,我們學習時用的桌子、書本、黑板,我們看到的樹葉、玻璃、門等等都可以叫做什么?(物體)
出示:(一本數學書)這也是一個物體,看一看老師摸的是什么?(數學書的封面、表面)
許多物體都有它的表面.例如:黑邊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等.誰還能舉例說明哪些是物體的表面?請同學動手摸一摸.
3.物體表面的大小.
(1)讓學生比一比黑板面、數學書的表面,說一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黑板的表面比較大,我們就說黑板的面積大)數學書的表面比較小還可以怎么說?
(2)舉例:桌子的表面和練習本表面哪個大,哪個小?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3)誰能說一說什么是課桌的面積?
4.平面圖形.
在過去的學習中,你認識了哪些圖形?
這樣的圖形我們都可以叫做平面圖形.
5.平面圖形的大小.
誰大誰小?說明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
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
6.什么叫做面積?誰能用一句話總結一下.
二、通過實踐操作,認識面積單位.
1.比較面積大小,引入面積單位.
結論:長方形面積大,正方形面積小.
想一想:怎樣進行比較?有哪些方法?(同組的同學合作進行)
讓學生說自己的比較方法及結果.根據學生可能出現的比較方法,運用投影片顯示比較過程.
①重合
②剪下各自多余的部分
③移動再重合
④顯示長方形比正方形多出的部分面積
方法二:介紹數方格的方法.
長方形有10個方格,正方形有9個方格
比較面積的大小也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是不是方格數相同面積就一定相等呢?
出示:
讓學生看上面的兩個正方形,雖然都是9個小方格但面積大小不一樣.
比較面積大小光數方格還不夠,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定,這就是我們要學的面積單位.(同時板書)
1.認識平方厘米.
(1)讓學生拿出手中的一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認識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寫作1cm2.
(2)說一說1平方厘米有多大?舉例說明.
(3)讓學生有“平方厘米”作單位,量一量自己橡皮有多大?
2.認識平方分米.
(1)讓學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認識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寫作1dm2.
(2)說一說:1平方分米有多大?舉例說明.
(3)讓學生用“平方分米”作單位,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有多大?
3.認識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大的白紙,請一位學生量一量它的邊長.
認識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寫作1m2.
三、鞏固練習.
1.填寫不同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學校操場的面積大約是500( )
(2)一本數學書的封面的面積大約是400( ).
(3)一張北京晚報的面積大約有20( ).
2.判斷題.
(1)小明身高165平方厘米. ( )
(2)教室的地面面積大約48平方分米. ( )
(3)教室的門高2平方米. ( )
(4)一塊手帕的面積大約是4平方分米. ( )
3.練一練
四、作業 :(略)
五、課后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對面積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認識,對面積單位也有了了解,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對新知識掌握得比較好.但個別學生判斷題做得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課下自己進一步理解和思考.
六、板書設計 :
面積與面積單位 篇3
課 題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 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面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思想目標:通過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大膽猜測、有序操作、抽象概括,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重 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難 點: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教學準備
師: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一個、掛圖、自制相架一個、米尺、平面圖形幾套。
生: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個、相片一張、學生尺。
教學步驟
一、情境引入
在我們生活中,一定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我們用相機把那一瞬間留了下來。并把它(裝上框、鑲上玻璃)裝進相框很好地保存起來。要做這樣的一個相框,需要多少玻璃?計算玻璃的大小該用什么單位?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配玻璃的問題。
二、探究新知
1、觀察體驗,形成概念
(1) 我們知道玻璃面有大小,任何物體的表面也有大小的區分。
a動手摸一摸課桌面與數學書的封面,哪個大?哪個小?(動手摸一摸)
b觀察:黑板的表面與黑板擦的表面,誰大誰小?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2)類推、概括
概括:我們計算玻璃面的大小,其實就是求這塊玻璃的面積。課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我們就可以說:課桌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
(3)你們認識下面這些平面圖形,并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
(1) (2) (3) (4) (5)
a 觀察,比較它們的大小
b 為什么圖(6)圖(7)不能比較大小?
觀察,比較它們的大小,發現規律
小結:圍成的平面圖形才能比大小。我們把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3)我們通過觀察比較,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就叫做面積。
誰能結合日常生活說說什么是物體表面的面積?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學生舉例說明)
2、比較探究、引出面積單位
歸納比較方法:
板書:①④①②③④眼睛觀察
②重疊比較
(1)我們用眼睛觀察發現面積有大有小,但有些物體的表面面積相差不大的時候,我們有眼睛就比較難準確判斷誰大誰小,如:
(2)
(1)
怎樣才能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物體的表面面積非常接近,比如說:兩間教室的地面面積,誰大誰小?用眼睛觀察很難比較,又不能重疊,怎么辦?
小組討論,展開聯想
匯報各組的方法,肯定用數地板磚的方法最簡便——數方格法。
給上圖加上方格(一起數方格)小組討論
板書:③數方格法
93頁做一做---數方格
“方格多的面積一定大嗎?看下圖
學生發現問題,并進行爭論
都有8格,可是……看來數方格的多少還要有個前提:對方格的大小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國際統一的面積單位。
3、感知面積單位、建立表象
(1)我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呢?帶著下面的問題自學
課本92—93頁
a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分別是什么?
b請從學具中找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說明你判斷的理由。
匯報交流
(2)我們動手剪一個面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摸一摸、比一比,進一步歸納概括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意義。
(3) 找一找,我們身體的哪一部分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結合實際舉例
4、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量物體的面積時,先要根據物體表面的大小判斷他應該用哪個面積單位,再選用合適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
(1) 量課桌面的面積,應該用哪個面積單位最合適?
四人小組合作,動手量課桌面的面積。匯報你們是怎樣量的?(肯定沿長、寬各擺一排的方法新穎迅速)
(2)95頁1、2題
(3)要為你的相框配玻璃,你需要多大的玻璃?
小競賽:口答
(1)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95頁練習4
(2) 判斷:
一棵大樹高10平方米( )
學校操場的面積是4000平方厘米 ( )
一張課桌的面積是24分米 ( )
面積與面積單位 篇4
課 題 配玻璃——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 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面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思想目標:通過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大膽猜測、有序操作、抽象概括,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重 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難 點: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教學準備
師: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一個、掛圖、自制相架一個、米尺、平面圖形幾套。
生: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個、相片一張、學生尺。
教學步驟
一、情境引入
在我們生活中,一定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我們用相機把那一瞬間留了下來。并把它(裝上框、鑲上玻璃)裝進相框很好地保存起來。要做這樣的一個相框,需要多少玻璃?計算玻璃的大小該用什么單位?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配玻璃的問題。
二、探究新知
1、觀察體驗,形成概念
(1) 我們知道玻璃面有大小,任何物體的表面也有大小的區分。
a動手摸一摸課桌面與數學書的封面,哪個大?哪個小?(動手摸一摸)
b觀察:黑板的表面與黑板擦的表面,誰大誰小?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2)類推、概括
概括:我們計算玻璃面的大小,其實就是求這塊玻璃的面積。課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我們就可以說:課桌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
(3)你們認識下面這些平面圖形,并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
(1) (2) (3) (4) (5)
a 觀察,比較它們的大小
b 為什么圖(6)圖(7)不能比較大小?
觀察,比較它們的大小,發現規律
小結:圍成的平面圖形才能比大小。我們把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3)我們通過觀察比較,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就叫做面積。
誰能結合日常生活說說什么是物體表面的面積?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學生舉例說明)
2、比較探究、引出面積單位
歸納比較方法:
板書:①④①②③④眼睛觀察
②重疊比較
(1)我們用眼睛觀察發現面積有大有小,但有些物體的表面面積相差不大的時候,我們有眼睛就比較難準確判斷誰大誰小,如:
(2)
(1)
怎樣才能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物體的表面面積非常接近,比如說:兩間教室的地面面積,誰大誰小?用眼睛觀察很難比較,又不能重疊,怎么辦?
小組討論,展開聯想
匯報各組的方法,肯定用數地板磚的方法最簡便——數方格法。
給上圖加上方格(一起數方格)小組討論
板書:③數方格法
93頁做一做---數方格
“方格多的面積一定大嗎?看下圖
學生發現問題,并進行爭論
都有8格,可是……看來數方格的多少還要有個前提:對方格的大小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國際統一的面積單位。
3、感知面積單位、建立表象
(1)我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呢?帶著下面的問題自學
課本92—93頁
a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分別是什么?
b請從學具中找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說明你判斷的理由。
匯報交流
(2)我們動手剪一個面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摸一摸、比一比,進一步歸納概括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意義。
(3) 找一找,我們身體的哪一部分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結合實際舉例
4、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量物體的面積時,先要根據物體表面的大小判斷他應該用哪個面積單位,再選用合適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
(1) 量課桌面的面積,應該用哪個面積單位最合適?
四人小組合作,動手量課桌面的面積。匯報你們是怎樣量的?(肯定沿長、寬各擺一排的方法新穎迅速)
(2)95頁1、2題
(3)要為你的相框配玻璃,你需要多大的玻璃?
小競賽:口答
(1)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95頁練習4
(2) 判斷:
一棵大樹高10平方米( )
學校操場的面積是4000平方厘米 ( )
一張課桌的面積是24分米 ( )
面積與面積單位 篇5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 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面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思想目標:通過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大膽猜測、有序操作、抽象概括,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重 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難 點: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教學準備
師: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一個、掛圖、自制相架一個、米尺、平面圖形幾套。
生: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個、相片一張、學生尺。
教學步驟
一、情境引入
在我們生活中,一定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我們用相機把那一瞬間留了下來。并把它(裝上框、鑲上玻璃)裝進相框很好地保存起來。要做這樣的一個相框,需要多少玻璃?計算玻璃的大小該用什么單位?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配玻璃的問題。
二、探究新知
1、觀察體驗,形成概念
(1) 我們知道玻璃面有大小,任何物體的表面也有大小的區分。
a動手摸一摸課桌面與數學書的封面,哪個大?哪個小?(動手摸一摸)
b觀察:黑板的表面與黑板擦的表面,誰大誰小?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2)類推、概括
概括:我們計算玻璃面的大小,其實就是求這塊玻璃的面積。課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我們就可以說:課桌的面積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
(3)你們認識下面這些平面圖形,并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
(1) (2) (3) (4) (5)
a 觀察,比較它們的大小
b 為什么圖(6)圖(7)不能比較大小?
觀察,比較它們的大小,發現規律
小結:圍成的平面圖形才能比大小。我們把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3)我們通過觀察比較,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就叫做面積。
誰能結合日常生活說說什么是物體表面的面積?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學生舉例說明)
2、比較探究、引出面積單位
歸納比較方法:
板書:①④①②③④眼睛觀察
②重疊比較
(1)我們用眼睛觀察發現面積有大有小,但有些物體的表面面積相差不大的時候,我們有眼睛就比較難準確判斷誰大誰小,如:
(2)
(1)
怎樣才能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物體的表面面積非常接近,比如說:兩間教室的地面面積,誰大誰小?用眼睛觀察很難比較,又不能重疊,怎么辦?
小組討論,展開聯想
匯報各組的方法,肯定用數地板磚的方法最簡便——數方格法。
給上圖加上方格(一起數方格)小組討論
板書:③數方格法
93頁做一做---數方格
“方格多的面積一定大嗎?看下圖
學生發現問題,并進行爭論
都有8格,可是……看來數方格的多少還要有個前提:對方格的大小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國際統一的面積單位。
3、感知面積單位、建立表象
(1)我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呢?帶著下面的問題自學
課本92—93頁
a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分別是什么?
b請從學具中找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說明你判斷的理由。
匯報交流
(2)我們動手剪一個面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摸一摸、比一比,進一步歸納概括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意義。
(3) 找一找,我們身體的哪一部分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結合實際舉例
4、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量物體的面積時,先要根據物體表面的大小判斷他應該用哪個面積單位,再選用合適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
(1) 量課桌面的面積,應該用哪個面積單位最合適?
四人小組合作,動手量課桌面的面積。匯報你們是怎樣量的?(肯定沿長、寬各擺一排的方法新穎迅速)
(2)95頁1、2題
(3)要為你的相框配玻璃,你需要多大的玻璃?
小競賽:口答
(1)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95頁練習4
(2) 判斷:
一棵大樹高10平方米( )
學校操場的面積是4000平方厘米 ( )
一張課桌的面積是24分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