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五2(第四單元加和減第6課時)(精選2篇)
練習五2(第四單元加和減第6課時) 篇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口算方法,學生能熟練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3、增強學生口算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練口算方法。
難點:估算。
教學過程設計:
一、揭示課題。
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和兩位數減兩位的口算。這節課我們要來進一步練習兩位數加兩位數和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板書課題:練習五)
二、組織練習。
1、 做第1題。
指名學生口算,讓學生比較,說說想法。
2、 做第2題。
教師操作,讓學生以開小火車的形式進行口算。
同桌繼續進行口算,一人出題,一人口算,然后交換。
3、 做第3題。
教師說明用符號表示兩種得數。
學生獨立完成,并相互檢查。
說說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點討論方法,如加法,要考慮進位,而減法則要考慮退位。
4、 做第4題。
讓學生做在書上,然后核對結果,鼓勵學生,以增強口算的信心。
三、拓展練習。
1、做第5題。
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讓學生說說這些問題應怎樣答或怎樣算。
2、補充題。
四、練習小結。
學生對自己本節的練習做自我評價,或請同桌評價。
教師根據課堂練習情況,進行小結。
五、布置作業。
根據第2題的形式編寫3組口算、第5題和補充題。
板書設計:
練習五
55 + 32=
55 – 32=
課前思考:
教材中安排了本單元的綜合練習,引導學生對本單元所學的內容進行整理和練習。從具體的練習題來看,這部分內容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口算和估算的題目,另一類主要是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這節課所安排的練習,主要是第一類。重點是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弄清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以及加與減在口算方法上的異同,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方法,形成必要的技能。
課后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綜合練習,主要練習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學生通過口算以及口算后的比較,進一步弄清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以及加與減在口算方法的異同,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加、減法的口算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方法,形成必要的技能。估算在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第3題旨在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學生練習下來的情況還不多。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個別學生口算能力還是不行,特別是進位加和退位減,還需要加強練習口算的技巧和速度。
課后反思:
對于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學生口算方法很熟悉,但口算速度還不快,尤其是出現進位和退位的情況時,總要停留片刻才能口算出答案。但值得欣慰的是,學生的估算能力很強,有自己的估算方法,而且估算的速度很快。但學生對于估算的作用有可能還沒清晰的認識,不能很好地利用估算進行檢驗,總是將估算脫離于真正的計算之外,是為了估算而估算,這樣的目的比較強。我認為,以后要在實際的做題的過程中,重點讓學生自己嘗試用好估算,讓他們意識到估算是為計算服務的,有了這種意識,很多學生都會將兩者很好地聯系在一起,發揮他們各自的作用。今天的練習題,通過組織學生進行不同題型的練習,通過變換題目的練習形式,增加學生練習的趣味性。
課后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對本單元的綜合練習,鞏固學生對本單元的認識,并能深入、熟練的解題。內容大致分了兩類,一類是關于口算和估算的題目,口算是為了使學生能進一步弄清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以及加與減在口算方法上的異同,但在實際的練習中發現學生口算的熟練程度還有待加強;對于估算學生基本能運用自己的獨特方法進行計算,但未能將估算真正運用到計算中。第二類是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學生掌握的還可以,能根據已知的條件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解答。
課后反思:
這節課是對這個單元的復習與鞏固,今天主要復習的是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這一內容,在練習中讓他們比較進位加、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在算法上的異同,加深對算法的理解,對于估算我先讓他們估算好后馬上口算出得數,看看計算的結果是不是在估算的范圍內,使他們更明確估算是為計算服務的,課上采用多變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口算,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
練習五2(第四單元加和減第6課時) 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2、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探索精神,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解決問題。
難點: 能發現問題并能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一、揭示課題。
我們學習了知道一個數和另一個數與它的關系,要求這兩個數的和或差,解決這種問題的關鍵是先求出另一個數。這節課我們再來解決這種問題。
二、組織練習。
1、 做第6題。
(1)讀題,說說條件和問題。
(2)先畫出黃牛的頭數,讓學生畫出奶牛的頭數。
(3)要先求出什么?怎樣算?
(4)再求出什么?怎樣算?
(5)這一題的關鍵是先求出奶牛的頭數。
2、 做第8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1人板演。
檢查。
說說這一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可出示線段圖幫助理解)。
比較兩題的異同點,關鍵要突出它們的相同點。
3、 做第9題。
學生讀題,根據題意畫出相應的線段圖,然后根據先線段圖列式解答。
交流時說說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如果將“3倍多9只”改成“3倍少9只”,你會解答嗎?
4、 做第10題。
分題出示,讓學生說說應填什么和怎樣想的。
或用分別估算左右兩邊的得數,或通過比較左右兩邊的算式進行判斷大小。
5、做第12題。
讓學生相互提問題,并說說是怎樣算的。
歸納提的好的問題。
6、做第13題。
觀察圖,你獲得什么重要的數學信息?
如果現在你有100元,買兩種體育用品,還剩多少元?
如果你有100元,不規定怎么買,你打算怎么花?
三、思考題。
教師注意逐步提醒,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
四、練習小結。
兩步計算的問題關鍵是要知道先求什么。
五、布置作業。
第7題、第11題和補充題。
課前思考:
這部分練習的內容重點是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不同的分析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要鞏固借助線段圖分析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策略意識。尤其是安排的一道開放題,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同桌討論,盡可能找到符合要求的不同方法,也可以提醒學生借助列表的方法有條理地排一排,以增強思考過程的條理性。
課后反思:
像這樣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課,只要給予學生解題的方法,學生不再過多地依賴老師的分析,能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中,當學生都能很順利解答問題后,可以適當將題目開放,這樣讓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將思維更發散、開闊些,不僅僅局限于所學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有時候,在分析題目的過程,我適當的將題目條件或問題稍加改變,就變成了簡單的三步計算應用題,學生在原來解答問題的基礎上,這樣的問題不會顯得有很大的難度,反而覺得有這樣的興趣去解答比現在稍微復雜一些的題目。有時候,我適當增加一些與題目有聯系的條件,但對于解答問題是用不上的多余條件,讓學生進行解答,這時,絕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受那些條件的干擾,比較輕松地將問題解決了,他們也知道老師是故意這樣考他們的。而且還會很得意的告訴老師,他們不會“上當”的。可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能通過舉一反三,對原有的學習層次進行提高,而且,不會覺得力不從心,反而覺得這是學習的需要,更能增加他們的學習熱情,效果肯定不言而喻了。
課后反思:
本課練習對于學生而言可能難度不大,只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過程,對于一些稍有轉折的題目適時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指出注意點就可以了。由于比較簡單,所以本課也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幫助了學生加深對相關數量關系的理解。其中第11、12兩題在啟發學生根據需要選擇合理信息解題的過程中,還激發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進行解答,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后的練習中還加入適量的較有難度的題目進行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各種類題型的能力。
課后反思:
這節練習課讓學生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獨立解答,通過交流,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數量關系的理解,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經驗。在解決第9題時我讓學生先畫出表示題中數量關系的線段圖,再列式解答,學生通過觀察所畫線段,能夠找出數量間的關系,并且進行正確解答。本課教師給學生時間和空間來參與數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有條理的思考,按步驟解決問題。最后一題是思考題,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和交流,比較出每組數的規律,并且按規律接著寫出幾道算是,從而通過計算加以驗證。
聽后隨想:
聽了袁老師這節復習課,內容是讓學生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在分析題目時,主要是根據“已知什么,求什么?關鍵要求什么?”這一解題思路,袁老師分析每題都要讓學生問一下自己這步求的是什么?因為很多同學都把中間的條件當成最后要求的,在作業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袁老師把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稍做了改變,讓學生體會到多步計算并不難,只要一步一步分析,跟一步、兩步計算應用題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