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說課稿
3.“讀”占閱讀鰲頭,教給學習方法。
在本課設計中,我著眼于讀書的訓練。讀書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并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了包括自讀、默讀、試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最終達到有感情朗讀,即葉老說的“美讀”,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形成閱讀能力與習慣。在讀的過程、評價中,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現出和諧共振的局面。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
課文第六自然段講的是“我”勇攀天都峰。為使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奮力”一詞,首先,指名讀本節,其余學生感受 “我”是怎樣不怕困難爬天都峰的;再讓學生自讀,畫出體現我“奮力”爬的詞語,并理解這些詞語;最后,讓學生觀看視頻,結合生活感受,帶著自身體會,有感情地一齊朗讀課文。這樣通過聽讀、畫讀、賞讀來指導學生讀書活動,學生必定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啟發合理想象,培養創新能力。
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出老爺爺爬天都峰的思想變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體過程,但學生們可以憑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爺爺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認識,在自己頭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的形象來。
在啟發學生理解老爺爺感謝小妹妹的話時,安排了較為充分的時間,設計了這樣一組想象思考題:(1)老爺爺來到天都峰腳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見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來,他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讓學生在想象的空間里去塑造老爺爺奮力登山的生動形象,從而既對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又鍛煉了語言表達。
教法、學法
從讀中理解,畫中理解,演中體會,議中體會、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訓練;教師通過導、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情景教學法” ,激發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體會一些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課文中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抄寫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
4、能體會到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學重點:理解“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重點指導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
教學難點:讀懂課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提煉資料,復習導入
語文學習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語文教學要加強課堂內外的聯系和校內外溝通。通過查找、閱讀資料來增加學生的閱讀實踐量。引導學生查找資料時要讓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局限于查到資料,還要進一步整理查找到的資料。這種教學模式既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又與語文學科強調的“聽、說、讀、寫”的訓練能夠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查找、閱讀、整理資料中得到切實的鍛煉,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