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學案例
【教材分析】這是一篇以兒童的視角觀察,認識自然現象的記敘文,文字不多,語言樸實,敘事清楚,明白,平鋪直敘中有引發奇趣的波瀾,闡述事理中有耐人欣慰的情思。
【設計評析】
教師:誰愿意告訴老師,你見過什么顏色的草地?
(評析: 這個問題激起了學生想說的欲望。)
學生:我見過碧綠的草地。
教師:俄國作家米.普里什文卻見過一片金色的草地。并且寫下了文章:金色的草地。
(板書:金色的草地)
(學生齊讀課題。)
教師:看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嗎?
學生:草地為什么是金色的呢?
(評析: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為學文作鋪墊。)
(引導學生在文中找答案,邊讀邊思考。)
教師: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評析:讀書的過程即是思考問題,又是在識字。)
學生:讀課文思考識記生字。
教師:草地為什么變成金色的?
學生:因為草地上開滿了蒲公英。
(板書:蒲公英)
教師:是蒲公英讓綠草地變成了金色的草地,那作者對蒲公英是什么樣的感情呢?
學生1:作者原來拿蒲公英開心,
學生2:看到了金色的草地,作者愛上了蒲公英
(評析:通過交流,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教師:作者是怎樣拿蒲公英尋開心的?
(學生讀出第一、二自然段。)
(指導朗讀:讀出開心的語氣。)
(評析:以讀帶講,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師:本來是拿來尋尋開心的蒲公英,但有一天作者對它改變了看法因為作者發現了什么?
(學生讀出第三自然段,指導朗讀。讀出贊美的語氣。)
教師:看著這片金色的草地,聽著人們的贊美聲,這時作者對蒲公英的感情已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作者已經愛上了蒲公英。
教師:作者愛上了蒲公英,就隨時觀察,不料卻發現了一個小秘密,快從文中找出來讀讀,
(學生讀,教師指導:讀出疑惑的語氣。)
(評析:此時全班學生的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教師:誰想探索秘密,那就和作者一起跑進草地去,找一朵蒲公英仔細看看,然后講講草地什么時候變綠,為什么?什么時候又變成金色的了,為什么?
(學生自讀自悟,指名讀,教師點撥,相機板書,指名朗讀,范讀。)
(指名讀:其他學生邊聽邊做動作配合。)
(評析:針對課文內容涉及用肢體語言配合學生的理解。)
教師:好美的一片金燦燦的草地呀,我愛這朵,愛這數不清的蒲公英從現在開始蒲公英成了我最感興趣的的一種花了,同學們,你們呢?不想說說嗎?
學生:我也愛上了美麗的蒲公英。
(評析: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融和,以便與作者產生共鳴。)
教師:作者站在這片金色的草地上在說什么?
(學生讀出最后一段,師范讀指導朗讀。)
教師:天黑了我們要睡覺了,蒲公英呢?
學生:蒲公英在忙著收攏花瓣,和我們一起睡覺。
教師:你要對蒲公英說些什么?
學生:蒲公英做個好夢吧。
教師:太陽升起來了呢?
學生:蒲公英和我們一起迎接太陽。
教師:這時你對蒲公英又說些什么?
學生:蒲公英你真美呀!
(評析: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更加走近了蒲公英,物我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