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一個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通過宋慶齡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會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一事,表現宋慶齡的誠實守信品格。
這是個很簡單的故事,情節簡單,中心突出,一讀就懂,但對于人要怎樣才算“守信”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卻并不怎么易懂,更不提該怎樣去做到。正如宋慶齡說的,守信就是說到要做到,包括不自欺的說到做到,即真忘記可以道歉,假裝忘記就不可原諒,所以信作為一個人的道理品質,是要求人首先不自欺,因而守信的前提是誠實,先誠實而后守信。課文除了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外,還要使學生感受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在思想上受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獲得啟示。因此,從“信”字的源起入手,再用課文中這個具體的故事作為注腳,最后解決守信與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對沖突,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守信”。
一開始上課,首先我按著教案的預設創設情境導入課題,讓學生對“守信”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理解課文內容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做了鋪墊。然后,讓學生給課題加上標點符號,讀讀有什么不同。設置這個環節是因為之前學生作業中反映出使用人物語言標點上的許多問題,所以,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正常使用標點上。
順勢出示自讀要求:
(1)請各自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拼讀一下括號里的注音,讀不通順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遇上帶“!”或“?”的句子,練一練語氣。把課文讀順暢。
(2)用序號標出課文自然段,試著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結果孩子們都不能擇出要點來講,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么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很清楚的表達,而是看著課文讀,不能簡要概括。看著這一情況我用了填一填: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準備( ),二女兒( )(誰)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 ),爸爸媽媽都勸她 ( ),但她為了( ) 還是( )。來引導孩子把話說清楚,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經過我的引導,孩子們漸漸能把課文內容說清楚了。
在整體理解分析課文時,我在之前就給孩子們定下了一個范圍:從文中找出描寫慶齡守信用的句子。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為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再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對這個句子的理解,這樣的話有助于孩子們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重點句子分析時,我基本都是通過學生自己的朗讀來談體會,但在這過程中我沒有提醒孩子們去找出句子中的關鍵詞。比如“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盼著到這位伯伯家去了。”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孩子們自然而然的把“特別”、“早就”讀成了重音,我及時提問“為什么你們要把這兩個詞語讀成重音呢?”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回答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