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促、憶、異”等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兩首詩。
3.理解詩句內容。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讀中品味,感悟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滲透熱愛家鄉、珍惜親情的教育。
4.拓展閱讀古詩《舟夜書所見》《渡漢江》等,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積累古詩的興趣,進一步感受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學掛圖。
2.投影儀。
3.收集這兩首詩作者或內容相關的古詩。
學生準備:
1.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2.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大膽猜想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詩。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先讀一讀,并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大膽想一想,這兩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兩首詩之間可能有什么聯系?
學生看書,思考。
2.交流,梳理。
教師要允許學生大膽想象,但必須有自己的依據。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中有“動客情”“倍思親”等詞語,可能是反映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懷。有“兒童”“兄弟”等人物的出現,猜測可能有對他們的思念。另外,從畫面中的景與人,也能感受到這種情形。
【設計意圖】以往的古詩教學,教師總喜歡先入為主,自己一廂情愿地創設好情境,方便學生順利進入情境。我認為教師有些越俎代庖,這恰恰失去了學生能力培養的機會。讓學生猜想,而不是瞎想。猜想是需要依據的,學生根據閱讀和觀察,迅速從文字和圖畫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深入思考,作出判斷,這是一個觀察、思考的過程。同時,這樣做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
二、圍繞主題,回顧學法
1.師:是的,這兩首詩的確是反映了詩人想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內容。想一想以前我們學習過或者課外讀過這樣的詩歌嗎?能試著背誦幾首嗎?
學生背誦關于一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古詩,如《靜夜思》等。
2.師:詩歌是作者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語言簡潔凝練,卻字字含情。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字,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憶、所感。想一想你們以前是怎么樣學習這樣的古詩的?你們已經掌握了哪些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
(1)先讀準確。根據提供的拼音讀準確,讀流暢。
(2)根據提供的注釋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補充和調整等。
(3)練習背誦。
【設計意圖】請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經驗,都有自己學習古詩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就是充分估計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引領、提升。這既是省時高效的好方法,也是對學生的賞識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