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秋的聲音》公開課資料匯總
3、孩子們的朗讀,不僅讓我聽到了這迷人的秋的聲音,還讓我看到了這美麗的秋。捧起書,我們再一起來讀一讀。
4、你能不看書,背下來嗎?把你喜歡的那一小節,有感情地背誦下來。(學生背誦課文)
5、背誦反饋。
6、(出示5—6小節)孩子們的朗誦讓我們聽到了一個又一個秋的聲音!八⑺ⅰⅥ啮、呱呱、嘰嘰喳喳”走
進秋,就像走進了音樂廳。這音樂廳大極了,所以說是
遼闊的音樂廳,這遼闊的音樂廳就是大自然。我們走到哪里都能聽到秋的聲音,秋的聲音無處不在,它在……
(教師引讀5—6小節)。
四、想象創作,仿寫小詩。
1、在來去匆匆的秋的腳步里,你還從哪里聽到了秋的
聲音。說一說吧!
2、反饋,隨機出示詩歌:
聽聽, 聽聽,
秋的聲音, 秋的聲音,
青蛙跳來跳去, 燕子飛來飛去,
“呱呱呱呱” “嘰嘰喳喳”
是和小河告別的聲音。 是和樹林道別的話音。
3、學著老師這樣模仿1、2小節,自己說說。說給同桌聽聽。
4、交流。
5、動筆寫一寫。
《聽聽,秋的聲音》第二次教學反思
《聽聽,秋的聲音》二稿教學反思
邱隘實驗小學 董麗翔
《聽聽,秋的聲音》是人教版第五冊教材中一首現代詩,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贊美了秋天。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教學本課時,要讓孩子們從秋天的音響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通過朗讀和想象,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故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2、邊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體會秋天的美好。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上完課后,應該說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地方值得自己深思,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幾點看法:
一、注重情境創設
根據教學過程中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原理,現代教學方法的改革正朝
著寓教于樂的方向發。其改革的著力點,就在于通過情境的創設,使課堂進入師生和諧共振,教學默契配合,氣氛緊張熱烈,力度張弛適宜的藝術境界。在這樣的境界中,學生的潛能能得到充分開發,智力能得到充分發展,個性品質能得到充分培養。因此,上課一開始,為了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入情入境,一開始,我在優美的樂曲中出示了搜集的各種秋天的圖片,邊出示邊用富有韻味的語言講解,將學生帶入了一個美麗豐收的秋季中。然后順勢讓學生說說,看了這些圖片后,你有什么想說的?“學生說秋天真是個美麗的季節。”“秋天太迷人了!”“我真喜歡你,秋天! 這樣的情境導入,已經激發了學生熱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情感,帶著這種熱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情感進入文本的學習中,奠定了整節課的學習基調,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同樣的,在品讀想象,體會交流這一環節中,品讀第三自然段“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為了讓學生體會秋風吹過田野面對的豐收景象,適時地出示秋天的圖片,感受秋天瓜果成熟豐收的景象,為下面的“歌吟”提供了想象空間和想象的內容,也為表達詩情打下了情感基礎。
二、注重文本拓展
這首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文本的語言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還比較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為了讓學生更自主地品位語言,我沒有逐段講解感悟,而是讓大家自主選擇:這么多聲音,你最喜歡聽哪種聲音,走進去,用心聽,認真讀讀那一小節。根據學生自主愛好,隨機出示相關語段,根據這個語段的語言特色展開品讀。品讀第一段,董老師抓住“道別”這個詞語,她用一個句式:大樹抖抖手臂,黃葉紛紛落下,它會對樹媽媽說 :“ 。”讓學生來想象說話。第三段的品讀,我抓住“叮嚀”和“歌吟”兩個詞語,先讓學生理解“叮嚀”,什么是叮嚀?早上上學時,媽媽會怎么叮嚀你呢?通過這些想象感受到叮嚀中包含了媽媽的愛,來感受詩歌中為什么是“暖暖的叮嚀”。然后借助句式:大雁對白云叮嚀:“ !痹诓恢挥X中理解并運用“叮嚀”一詞的含義,同時也體會了“暖暖的“關懷,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學生的語言由消極語言向積極語言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