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學生大聲齊讀)
交流三:
生:“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趕到了洛陽。”
師:這句話中哪些詞讓你體會到孔子去洛陽拜師的艱難。
生:“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
師:如果讓你選擇一個最能表達孔子去洛陽拜師艱難的詞,你會選擇哪個詞?
生:“終于”。
師:整整幾個月,一百多天呀,他可能在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1:走路口渴了,沒有水喝。
生2:還會經常餓肚子。
生3:如果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只能在路邊睡覺。
師:這就叫“露宿”。
生1:他會感到很孤獨,說不定會遇到強盜。
生2:晚上不能休息,要趕路。
師:是呀,日夜兼程地趕路為的就是早日見到老師。同學們,帶著你們的理解,再來讀讀這段文字,相信這次你一定有更好的表達。
(指名讀,齊讀)
師:為了拜師求學,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難,所以,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文字:“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自評:“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高質量的對話,教師要琢磨如何創設一種與文本相和諧的情境,建構一個以情動人的閱讀話題,以動情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傳達作者的情思,使學生受到感染。]
交流四:
生:“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孔子。”
師:哪些詞讓你感到孔子和老子特別令人佩服、敬重?
生:孔子“隨時請教”。
生:老子“毫無保留”地傳授學問。
(請學生給這兩個詞做上記號)
師:這段文字中,你讀出了孔子、老子什么樣的品行?
生1:孔子虛心好學。
生2:孔子虛心求教。
生3:孔子的行動體現了學無止境。
生4:老子無私奉獻。
(板書:虛心求教無私奉獻)
(指名讀,齊讀)
師:所以,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文字:“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在課堂中能否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關鍵在于老師是否為他們構建了一個精彩的閱讀話題。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師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張口就答,教師零碎地問,學生簡單地答,實為低效乃至無效的教學。適時提出具思考價值的問題,是溝通教材、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梁。為了讓課堂真正成為對話的平臺,教師在設計閱讀話題時,要找到一個能輻射全文、思考度大,情趣濃的主問題,由此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其最近發展區,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對話。
在第二次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我以文章最后一句“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為支點,引導學生質疑,為全文的學習構建了一個主問題——孔子和老子什么樣的品行受到人們的敬重?使學生的探究有了明確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