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 教學設計
師:你從那里看到了趙州橋的雄偉?
生:橋長五十多米。
生: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
生: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
……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地進行了板書。
師:從這些數字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生:趙州橋很大、很長。
生:趙州橋很雄偉、很壯觀。
生:老師,50多米有多長?
原先的預設并沒有考慮到學生對數字概念的模糊性,以為學生在二年級已經接觸了長度單位,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此時學生的疑問反映出了自己在準備課時的不充分性,以至于學生再此產生了質疑,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質量和目標的完成。
因此,在進行第二次示范教學時進行了改動。再根據學生回答得內容相應地將板書進行改進,結合教師板畫形象直觀的在畫中體現數字與趙州橋的特征。簡潔明了,又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生活中熟知的物體進行長度比較,問題簡單的迎刃而解,效果較好。
劉方華
經過前兩次的教學實踐,《趙州橋》的課堂教學日益完善。在第三次實踐中,有一處教學環節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發現處理得不是太妥當。具體如下:
師:“創舉”是什么意思?
生:創造出新的東西。
生:作出新的東西。
師:在這里把“創舉”換成“創造”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師:能說出理由嗎?
……
學生對于這兩個詞語并沒有很正確地進行理解區分,在這里我出示了兩組詞語的注解。
師:看了解釋,你認為這里改用什么?
生:“創舉”
師:為什么說他是一個創舉呢?
生:因為它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石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其始,學生在讀透著一段話的時候已經明了了“創舉”的含義,雖然不能很清楚地說出來,也能區分出“創舉”和“創造”的異同,因此,沒有必要在這里浪費時間,進行換詞練習,重點因該放在引導學生的自豪感,體會我們祖先的偉大之處。另外,在此處,出現的關聯詞“既----又”因該著重地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