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
1、抽讀課文生字16個、詞語15個(見本文詞語表中)
2、說出你難讀的字、詞大家讀讀。
二、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思考:
科利亞是怎樣挖到木匣的?他從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品味閱讀
1、自由讀8、9、10節(jié),說說科利亞是怎么挖木匣的?
2、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
3、現(xiàn)場表演埋、挖木匣經(jīng)過。
(預先在教室前鋪上3.5米長,0.2米寬的長方形沙道,用木板攔住,用文具盒當木匣,備一把鏟子)
a、請一幼兒(或班上最矮一名)當小時候的科利亞,表演埋木匣過程。
完后老師采訪:科利亞小朋友,你埋的什么東西?為什么要埋?你走幾步埋下木匣的?
b、請一高個學生來表演挖木匣,找5位學生當小伙伴,表演好9、10節(jié)對話。
老師采訪這位高個學生:你的寶貝會被挖走嗎?為什么?你會采取什么辦法挖到它呢?(也可由其他學生來多方面回答。)
c、啟發(fā):媽媽埋的箱子挖到了,科利亞的木匣應該還在,那么科利亞為什么挖不到呢?他的挖法錯在哪里呢?(引導學生展開議論)
d、指名讀11、12節(jié),思考:科利亞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又如何呢?
比較腳步,埋、挖者上臺各走十步,比所走距離。
請現(xiàn)在的科利亞再次挖木匣。
問:你這次一下子就挖到了,你埋的時候走了十步,現(xiàn)在為什么只走五步就挖到呢?
說說“果然”的意思
e、有感情讀8~11節(jié)。
(“咬住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對于課文的重點難點,教師要不惜時間、精力重錘敲打,讓學生充分感知,真正理解。埋木匣時的小,挖木匣的大,埋木匣的實,挖木匣的失與得,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光讀一讀效果不會太好,我抓住他們好動、直觀性的特點,設計了課文內容現(xiàn)場表演演示方法,加上記者現(xiàn)場采訪法,活躍了氣氛,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對學生重難點的理解與消化,也必將為學生領會課文中心鋪好道路。)
四、讀最后一節(jié),思考:
科利亞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哪些事物在起變化?
(家中東西、家、木匣子……)
2、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
a、啟發(fā):自己身體、學習、家庭……
b、奧運會:上一屆、這一屆金牌變化
c、天氣
d、其它方面
(有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緊緊抓住課文最后中心句,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暢談真實感悟,只要是學生的真切體驗,只要是學生思想和內心的獨特表露,只要能自圓其說,都將予以肯定和接納。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把學生所吸收的東西化為自己的見解,充分地釋放出來。這一環(huán)節(jié)要保證時間,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示,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得到張揚。)
五、齊聲朗讀課文,說說學了這一課的收獲(包括問題的質疑與解答)
(齊讀,富有感情地讀,進一步整體感知深入內化所學談收獲,包括基礎知識、寫法特點、明白道理等,同時,也讓學生有疑質疑,解決還未弄明白的問題。)
六、作業(yè):
1、抄寫本文詞語表中15個詞語和最后一段課文。
2、回家給父母講講《科利亞的木匣》這個故事。
附板書設計
(周圍的一切 都在起變化)
(該板書緊扣題目與課文重點,以埋木匣、挖木匣作對比,用線段代表尺寸的長度,形象地揭示出挖木匣的失敗、成功與當時埋木匣的關系,以及蘊含在其中的身體變化,直觀地顯示事例與中心句的內在聯(lián)系。一個問號,引發(fā)思考,一方面表現(xiàn)了科利亞愛動腦筋,另一個方面也在說明做事情要注意周圍事物的變化特點,才能把事情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