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實錄
一.課前談話:師:同學們好,我發現我們班的小朋友今天個個精神飽滿,老師來自我介紹一下,老師姓楊,你們可以叫我?生:楊老師。師:真棒!上課之前啊,我們來玩個游戲,看圖猜成語,想玩嗎?師生看圖猜成語:(守株待兔,揠苗助長,掩耳盜鈴,對牛彈琴,畫龍點睛,自相矛盾) 二.導入師:大家發現沒有,我們的最后一個成語中包含這兩種兵器,分別是——(生齊答:矛和盾)師(板書范寫“矛,盾”)邊講解:(出示課文圖片)師:猜一猜,這兩種兵器中哪個是矛?哪個是盾?(生認,課件插圖上寫上矛和盾)師:矛和盾原本是對立的,今天我們卻要把它們集合在一起。(補充課題)師:集合是什么意思?生1:集合就是合起來的意思生2:集合就是結合起來的意思(把什么東西結合起來?)生3:集合就是把分散的東西結合起來的意思。師:是的,在我們語文書里有兩個詞語的意思和“集合”的意思相同,快點打開書本找一找吧。(生快速瀏覽課文)生1:合二為一(出示詞語卡片板貼)生2:集于一身(板貼)師:理解了“集合”的意思,讓我們再一起讀讀課題,思考一下,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生1: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師板書“為什么”)生2:發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師板書“怎樣”)生3: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以后會怎么樣?(師板書“結果”) 三.初讀課文師:一個小小的課題,我們的同學就有這么的疑問,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自由讀課文,在文中找找答案吧。(生讀,師巡視)師:課文讀完了,老師從文中找了幾組詞語,你會讀了嗎?出示詞語:進攻 戳 雨點般 自衛 左抵右擋 難以招架 坦克 炮口 履帶 大顯神威 龐然大物生1:第一組生2:第二組生3:第三組生齊讀師:你發現這3組詞語分別描寫什么的嗎?生齊答:第一組描寫的是矛,第二組描寫的是盾,第三組描寫的是坦克。(邊回答,邊課件出示)師:剛才的問題,你在文中找出答案了嗎?發明家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1:發明家在和朋友比賽時,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邊回答,師邊課件出示句子)師:找的真準,誰能用上老師給你的句式,把后面兩個問題也解決呢?出示:發明家( ),就這樣,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結果( )。生1:發明家在盾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就這樣,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2: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結果發明了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師:能把這3句話連起來說說嗎?(師出示課件,回答過程中,一生用了許多相同重復的稱謂)師:3句話里有許多地方重復,(課件出示)能否再把這段話概括起來說說呢?出示:1、發明家( ),想到了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2、( ),就這樣,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了。3、結果( )。生:發明家在和朋友比賽的時候,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只要在盾上開一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結果發明了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師:這其實就是概括主要內容的一種方法,先對課題提出疑問,然后帶著問題從文中找出答案概括成一句話,這樣就能幫助我們概括主要內容。師:其實,課文中有一句話就能概括主要內容。生: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出示句子)師:這里的“二”指什么?“一”又指什么?生1:“二”指矛和盾,“一”是指“坦克”(你發現的真快!) 四.精讀課文師:請大家再默讀1—4小節,邊讀邊思考這是一場怎么樣的比賽?(生默讀)生1:這是一場緊張的比賽。生2:這是一場有趣的比賽。生3:這是一場精彩絕倫的比賽。(還能用成語,真了不起。)生4:這是一場激烈的比賽。師:這么精彩的比賽,你是從哪句話中讀出來的呢?生: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出示課件)師:這是怎樣的雨?生1:雨很密。生2:雨很急。師:是啊,這么密,這么急的雨,我們讀起來也要讀出一種緊張刺激的感覺,一起再來讀讀。(齊讀)師: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一起來體驗一下當時這一場比賽的感覺。(請1生,師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賽”師手指當矛,生手掌當盾,)師:我左一下,你往什么方向擋?(左)我右一下啊,你往什么方向擋?(右)這就是文中的一個詞(左抵右擋)師:好,現在我繼續進攻。(師快速地用手指戳向學生,讓學生無法抵擋)現在你有什么感受?生:老師好快啊,我根本反應不過來。師:這就是——難以抵擋。(從中理解“難以抵擋”,然后再齊讀這句話)師:正是這樣一場緊張刺激的比賽,使發明家有了一個想法,發明家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再次默讀1—4小節。生1: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發明家還想到什么?)生2: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老師發現這里有個長句子比較難讀,如果你在劃“/”的地方稍稍停頓一下,讀起來就更通順更好聽了,請你再來讀讀。)師:這里的“固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給它換一個詞嗎?生:雖然師:是的,固然在這里是雖然的意思,一個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意思就會發生轉變。發明家還想到了什么?生3: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師:科學家在第一個想法中發現了什么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生: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鐵屋子,敵人就戳不到我了!師出示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