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實錄
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新老師,很榮幸能參加這次三年級的教研活動,在這次教研活動中,我學到了許多,以下是我聽了這三堂前輩的優質課后的一點反思:1、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葉圣陶老人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從中提取最具語文價值的部分,即“例子”中的精華。然后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圍繞這個點,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訓練。楊老師深諳此道,在教學“合二為一”這個詞語的過程中,思路層層深入,先是從字面意思體會,然后結合語境,讓學生理解,最后聯系實際生活,進一步理解“合二為一”的深層內涵,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也徹底貫徹了語文的實踐性。2.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 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 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在這方面三位前輩針對不同的課文,采取了不同地學法指導:《矛和盾的集合》中楊老師主要采用了填空補充來概括全文的大意;而《富饒的西雙版納》是一篇語文優美的文章,臧老師主要采用了想象感悟法;《陶罐與鐵罐》的語言比較有特點,于是杜老師則采取了朗讀感悟法。豐富的學習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并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 3、凸顯年段特點,從句到段,訓練有層次。一、二年級注重字詞句的訓練,到了中年級就要開始各種段式的學習和積累,這一點也是我們時常會忽略的。但是三位老師能牢牢把握這一點,讓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后,都會出示一個段落進行填空說話,逐漸培養學生對段的意識,但是就如教研員徐老師所提出的,在段落教學上思路還不是很清晰,過多的注重訓練句式,而缺乏了從段落中去理解只能讓學生有段的意識,而無法培養學生對段的理解。這也是這次教研活動提出來的一個問題之一,需要我們多深入研究,把這個年段特點,徹底地貫徹好。 以上只是我對這三節課聽課后的粗淺想法,對于中段教學目標把握的探索和研究也僅僅看到了一點“門道“,還需要今后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積極嘗試、學習和總結。但是有一點我相信,通過越來越多的老師對中段語文教學的重視,我們對中段教學目標如何把握一定會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從“亂花漸欲迷人眼”到“繁華落盡見真淳”,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和飛躍。但愿小語界能有更多這樣值得探究的話題,使我們的課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