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但我認真研讀了本組教材,不但要邊讀邊想,最重要的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體會文中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養積累語言也是重點。則在本課的教學上,首先讓學生把生字詞語讀準確,在認讀生字的過程中,我并沒對本課設什么意外的驚喜,就是顯得很平淡用紅色的粉筆板書了一個稍微夸張的“予”字,該字是學生全認識的,并引導學生用“予”字組詞“給予”“授予”在此基礎上我用綠色的粉筆將“予”字添了一筆成為“矛”字。對“矛”字作了注釋,是古代的一種兵器……然后簡筆勾畫了不同形狀的“盾牌”,這樣讓學生對“矛”和“盾”有一個形象間的認識,接著我講了成語故事“自相矛盾”讓學生了解“矛盾”的產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了幾例關于“矛盾”的事例,并揭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矛盾”產生了還得解決矛盾,也就是讓學生明白在制造矛盾,產生矛盾的同時還要怎樣通過矛盾明白什么道理。
再此,我借學生的興致,順理成張地走進文本,讓學生認真讀課文了解文中所引發的新鮮科學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是怎么把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合二為一的,進一步強調的是矛盾的優點結合。特別是課文最后一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也是重點,使學生了解本文所要闡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發現事物的優點。據需要,把優點很好的集中起來,為我所用。“設懸”“設讀”“選讀”“研讀”等,讓學生從中領悟到集中優點所得的優勢之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像發明家那樣,多觀察多思考,學習別人的優點,以邁入成功者的行列集合不僅是一種具體行動,也是一種思考方法,一種人生的智慧。本課也引含著一種做人的道理,取長補短,強強聯手。讓學生記住“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在此基礎上和學生一起討論“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其實這問題的目的是圍繞課文重點部分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可以理解詞句,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比如、文中因為鐵屋子避免了盾太小的缺點,在鐵屋子上又安上了代替矛的槍口或炮口,解決了不能進攻的缺點,這樣矛和盾的進攻與防護功能統一集中在這個鐵屋子上,所以這個鐵屋子才有這樣大的威力。還有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中性筆芯”的發明就是把圓珠筆的攜帶方便和鋼筆的書寫流暢二者優點合二為一,“吸塵器”就是把垃圾筒和清掃工具的功能合在一起。還有文中一些四字詞語,不但會讀,會寫還要會理解。
文章的結尾,怎樣理解“勝利者”的含義?這里我重點點撥了,這里的“勝利者”含義廣,有指打仗中勝利的一位,有指取得成功的一方,有指創造出偉業的人,有指生活中有創新的人,有指對社會有很大貢獻的人,有指小小發明的人。哪怕是一塊吸水的抹布,只要能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也是“勝利者”。
上完本課,我反思了“閱讀中悟寫法”是我在本課所滲透的亮點。“怎樣用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首先我們要從生活中選取熟悉的事來描述。事情要寫我們身邊的,伸手可及的,生活中經常發生的,這樣我們不但容易下筆,比如、寫“只有刻苦學習,才能成才”的道理,現實生活中的偉人。如、張海迪、童弟周發奮學習的故事片講一講,或者舉出我們身邊的人怎樣刻苦學習,最后成為社會有用的人,道理就會不講自明。在這個環節,我特別講了我兒子是怎樣刻苦學習的,具體講了幾件事例。比如、讀小學時,由于年齡小,老師布置的作業多,有一次我兒子因為完成作業小手寫疼了,哭了,我怎樣哄他別做了,可兒子就是哭也要做完。另外也講了我自己創業中的艱難歷程……學生非常感動,因為我是他們最熟悉的人,學生不會認為我在編故事,借此我出示習作練筆“只有刻苦學習,才能成才”“我心目中的老師”“我眼中的驕傲”“我的榜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