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總之,生活實際永遠是語文的新鮮血液……
《矛與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是勝利者。”課文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我采取以下的方法進行教學:
一 養成預習課文的習慣
幫助學生養成課前自讀課文,畫出不懂的問題,查找相關的資料的好習慣,使學生逐步做到課前“有備而來”。
二 巧妙地牽引出學習潛能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當尊重他們的個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始,我就在學生課前預習質疑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對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并提煉出兩個重點問題:1.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2.“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這句話給了你怎樣的啟示?這一提煉,既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又帶著他們直奔文章的關鍵處。以疑促讀 交流感悟
在自讀解疑的基礎上,再將學生按同質分成四人小組,進行小組內的漫談,使學生讀中有思,以想促說。四人小組既體現團體合作的精神,又發揮個人才智,要求每一個學生都發言,并且推薦一名學生代表小組發言,請這個同學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并做好記錄。教師巡回指導,在關鍵處、學生疑惑處加以點撥。接著請學生代表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其他小組的代表可以在別人發言的基礎上補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問,有不同意見也可進行當堂反駁。教師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以疑促讀,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
質疑是學生求學的重要途徑。上課時,放手讓學生提問,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顯神威?坦克為什么能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學生在交流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這生動具體的描述無疑是對“大顯神威” 的最好解釋。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將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既有保護自己的鐵屋子,又有進攻的槍口或炮口;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發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實踐的優秀品質。這樣的質疑,無疑從另一個角度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