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教學雜談
“教學因素”是決定課堂效率的前提和條件,更是構成高效課堂的“零部件”,“教學因素”充足,教學設計合理,教學思路正確,教學中該示范的示范,該點撥的點撥,該練習的練習,該滲透方法的滲透方法,該幽默的幽默……這樣的課,學生愛學,且學有所得。而教學思路混亂,該先進行的環節放后邊,應點撥的不點撥,該示范的不示范,該誘導也不誘導……這樣的課學得如同嚼蠟,也一無所得。因此,“教學因素”是教學中既不可缺又不可少的。
為了使課堂中的教學因素充實,我每節課都力求備課備得更加深入,反反復復地品讀課文,捕捉其中的教學點,研究教學上的切入點,以及突破難點。比如,我教一年級的閱讀課時時候,多用的是了“以讀代講”的方法,即通過示范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指導學生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再現出來,再回過頭來,說說“為什么這樣讀”,輔之以品讀。這樣學生不僅把握課文內容,還學習了讀書方法,也積累了語言。課堂中“示范”“練習”“感悟”“品評”“點撥”“升華”等教學因素俯拾即是;隨著年級的升高,我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加深理解課文,課堂中增加了“聯系”,“比較”這樣的教學因素,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習能力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比如,在學習《掌聲》一課時,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法,體會英子在得到掌聲之前自卑憂郁的心理。
【江蘇省常熟市董浜中心小學 周喜萍】
〖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融入個性化閱讀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語文課堂應該是生成的課堂,不應該是既定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發現,讓他們敢想敢說,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主動探究知識,那么就一定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方式,獨到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抓住契機,以學定教,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閱讀不僅是讓學生解讀文本,而且要讓學生實現自我建構,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審美樂趣,文化積淀,語言發展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超越,在歷史與現實的溝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內容的視角轉換中讀出新意,讀出有創見的感悟。也就是說,讀者的感悟體驗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個性化的解讀。
閱讀本是一種自由和愉悅的體會,只有當學生在自由和愉悅的狀態下,他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主人。古語曰:“情動而辭發”,只有讓學生真正動情于文本,再提出一些需要學生潛心體會的問題,學生的理解才會更深入。我在《小學語文研究》上看到一篇教學設計,一位老師在教學《掌聲》一課時,在文章的情感體驗上花了大量的力氣,我引導學生想:為什么同學們為英子鼓掌,兩次掌聲的意義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英子,此時此刻有什么話想和同學們說呢同學們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有的說:“同學們在鼓勵英子,所以給她鼓掌。”有的說:“我上課也不敢發言,我多希望教師和同學們給我鼓勵的掌聲呀!”有的說:“我們周圍有許多殘疾人,他們多想得到別人的幫助,我們都來關心他們吧!”至此,文章的主題已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