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說課
《女媧補天》這篇課文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
文章選入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于奉獻的精神。
根據精讀課文的要求以及學生喜歡神話故事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一、會認5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轟隆隆、塌下、露出”等詞語;二、復述故事,積累優美生動的詞語;三、學習女媧為了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于奉獻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目標中指出,要關心作品中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在學法指導中強調要使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加強情感體驗。結合三年級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了解女媧為拯救人類,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的過程;難點則是在閱讀中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
具體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思路:
一、設疑導入、初讀課文
我采取讓學生觀察圖畫,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把學生帶進觀察畫面的情景中。上課開始后,我首先出示《女媧補天》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可能會說:有一個人,有一些云,天上有個洞等。我再接著引導:看了這幅圖后,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學生可能會問:這個人是誰?她在干什么?天上為什么有個洞?我在學生的提問中引出課題:這個人是女媧(板書“女媧”)她在補天(板書“補天”)。在出示課題后,我再引導學生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可能會問:女媧是誰?她為什么要補天?她把天補好了嗎……以下整堂課的教學則是在解決這一個個的問題中完成。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力求在教學中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所以安排了讓學生充分提問的方式導入新課。這也是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進入了探究問題的情景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初讀課文。
(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在閱讀前我提出初讀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勾出新詞,與同學合作理解詞語意思;2、邊讀邊標記課文自然段。
在學生初讀完成后,我點名學生匯報生字、新詞自學情況。同時利用多媒體出示課文生字,學生拼讀,然后找到文中與它相連的新詞并嘗試理解,集體評議、訂正。全部學完后再點名讓學生匯報全文共有幾個自然段。這一方面是為了便于下一步的學習,也有助于學生掌握課文結構,并學會在以后的敘事性習作中合理分段。
(二)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讀完后,讓學生用簡短的語言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并由其他同學補充(或簡化),集體訂正。目的在于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鍛煉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三)思考你或他人提出的問題,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把你找到的答案與同學交流下,看有沒有不同之處,不同之處在哪里?同學之間相互補充、評議、訂正,然后再派代表匯報。在這一環節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我的想法有兩點:一是讓學生有選擇問題并進行思考回答的空間;二是學生所說的答案正確與否,讓學生有內部評議,自主辯論的時間。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將會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