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獅子愛爾莎》教學反思
《小獅子愛爾莎》教學反思
《小獅子愛爾莎》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奧地利女作家喬伊·亞當森。文章講述了“我”精心馴養失去母親的小獅子愛爾莎,最終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作家用極其樸實平和的語言,細膩地刻畫了“我”和愛爾莎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了“我”對愛爾莎的真誠呵護以及愛爾莎對“我”的無限依戀,反映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表現了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主題。
本堂課,我力求在輕松的氛圍中和孩子們一起走進文本,在民主的氛圍中和孩子們一起探討文本,在激qing的氛圍中和孩子們一起拓展文本。在課堂上激起思維碰撞的浪花,揚起思維遠航的風帆,展開想象的翅膀,放飛想象的風箏。
語言的魅力在于我們無須身臨其境,也可以體會作者的心情,也可以想象出當時的場景,也能夠感同身受。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多次讓孩子站在愛爾莎的角度去看,去說,去想。讓孩子們將自身的體驗遷移到愛爾莎的身上,體會它的調皮,勇敢,乖巧,馴服,還有與作者深厚的感情。
在學習第三部分,愛爾莎回歸到大自然的時候,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如:有好幾次,它都餓著脖子回來了。我又高興又難過地接待了它。這句話體現的是作者左右為難的心情,讓孩子們說一說作者高興些什么,又在難過些什么。從說中體會到作者對愛爾莎那種難舍的情懷。再如:我忘記了我是個人,愛爾莎是只獅子了。這句話讓我們感受到人與動物的感情可以升華到忘我,讓孩子們想一想自己平日生活中誰會如此不辭辛苦地照料自己。再將生活體驗遷移到文本中,“我”與愛爾莎不僅僅是領養動物這么簡單,而是有著和母女一樣的深厚感情。同時也滲透給孩子一個思想:人和動物和諧相處,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語文學習不僅在于走進文本,解讀文本,還要對文本進行拓展。小獅子愛爾莎和“我”有著深厚的感情,最后“我”選擇讓它回到大自然,難道回到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選擇嗎?課堂上讓孩子進行頭腦風暴,想一想,到底是留下跟“我”一起生活好,還是回到大自然好,從討論中提升孩子的發散性思維,訓練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充分的討論后拿出筆來寫,擴散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
愛在別離時 ----《小獅子愛爾莎》教學反思
自從教學了《小獅子愛爾莎》后,一直被感動著,總想一吐為快。可是找不到字眼來形容這種愛。喬伊亞當遜是個動物學家原籍奧地利。為著理想去非洲。1943 年,她和喬治·亞當森結婚。喬治在肯尼亞北部擔任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經常需要在外面風餐露宿,喬伊也時常陪他一同過這種帳篷生活。她很快就迷上了東非的草原、叢林和野生動物,經常把看見的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描繪在畫本上。1956年,一只小母獅愛爾莎忽然闖入她的生命,從此以后她的名字便一直跟愛爾莎連在一起。在喬伊之前,把野生動物拿來馴養,很多人都做過,成功的例子也很多。這些經過馴養的動物,多半過著“人化”的生活,除了一部分與生俱來的本能還在,其他的行為都改頭換面,再也找不著原來的面目了。喬伊在愛爾莎長到兩歲的時候,因為不愿意它變成動物園里的另一只懦大蟲,決定反其道而行,做一件沒有人做過的事——把家養的動物重新變野,教它重回自然,去過獨立自由的野獸生活;并且為愛爾莎寫下這段奮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