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里的孩子》教學設計
讀厚 畫面 起早貪黑 說說笑笑
情感
苦————————樂
《山溝里的孩子》備課思考
1、扣緊文本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在看到文本時,王崧舟老師詩意語文的“舉象”手法,一下子闖入我的腦中。語文教學應該從抽象文字走向形象感受,從客觀分析走向情境體驗與感悟,從內容理解走向語言品味。對,要引導學生將語言文字還原成畫面。于是,就有了我的畫面設計:從“翻山越嶺”到“起早貪黑”再到“說說笑笑”;也有了“想像說話”的情境創設。
2、關注語言表達方式。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本設計中,我不僅關注“寫什么”,更關注“怎么寫”,引導學生去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去體會情境的意境美,去創作文章的詩意美。于是,就有了對“對應句”的初步感知;就有了“小詩一首”的靈動創意。
3、關注學段目標,教給學習方法。三年級的重點是詞段教學,因此,我教給學生“把書讀薄”“把書讀厚”的學習方法,比如,把一句話讀成一個詞(即把“孩子們走過這座山,翻過那座山,背著書包上學校去。”讀成“翻山越嶺”), 又把一個詞讀成一段話(孩子們是怎樣翻山越嶺的?),還能把幾段話讀成一句話(把1—5自然段講的是什么說成一句話),以及結合語境引導體會“籠罩”的意思。在教學中,還特別注重學生課內外知識的積累,如:感到害怕,讓你想到了哪些詞?(心驚肉跳、膽戰心驚、毛骨悚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