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自己的祖國去》教學案例
現代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以讀為本,并在讀中感悟。以讀為本,不是反反復復的你讀、我讀、他讀。不是沒有指導的讀書,那樣的讀書,只有機械的重復,必須枯燥無味,我在教學《回自己的祖國去》時,是這樣指導大家朗讀的。我在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讀后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其中王鵬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他在國外條件那么好,為什么還要回來呢?我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立刻說:“是呀,老師也不明白,他在國外待遇那么高,條件那么好,如果是我,我才不回國呢?這個國家太窮太破。”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言,表示反對。有的說:“老師,你這樣做不對,祖國生你、養你,你應該報答她。”還有的說:“正因為祖國窮,才需要有才能的人去建設,如果他們都建設別的國家,我們的祖國不就更落后了嗎?”“我們的祖國已經解放了,所有的人都應該回到自己的祖國,建設祖國,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反駁的聲音此起彼伏,我示意學生暫時停一下。總結說:“看來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很高,都有一顆愛國心。老師知道,我剛才的想法是錯誤的,華羅庚應該把自己的學識獻給祖國。”
以上教學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我抓住時機讓學生繼續領悟,“請同學們繼續讀華羅庚和他妻子的對話,從華羅庚的動作和語言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認真讀文后積極舉手發言,有的說:“華羅庚知道祖國解放的消息后,非常激動。”“我讀出了他們也非常高興。”教師適時提問:“他為什么激動,為什么高興?”學生馬上回答:“因為祖國解放了,從這一天總算盼到了。”可以看出華羅庚等了很長時間。我繼續啟發:“這一天是哪一天”學生搶著說:“祖國解放的日子”我在此時做以小結,“看來,華羅庚身在國外,卻時刻想念祖國盼望著新中國的成立。”
啟發學生想如果我們要讀這組對話,應該讀出什么語氣,怎么讀?
話音剛落,學生就爭先恐后的回答:“要讀出高興、激動的語氣。”“我覺得應該重讀‘急’、‘步’、‘喊’、‘總算’等詞語。
”“還要重讀‘斬釘截鐵’”我適時點撥提高“斬釘截鐵是什么意
思,是形容什么的?”學生有些猶豫。我指導他們從字面上理解,把釘子斬斷,把鐵截開。形容說話或做事非常堅決,毫不猶豫。學生迫不及待的說:“老師,我知道了,當妻子問他怎么辦時,華羅庚沒有猶豫、沒有商量,回國的決定是早已想好的,所以讀的時候,語氣一定要堅決。”我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贊嘆到:“說的真棒,老師為你感到驕傲。看來華羅庚早就拿定了主意了,下面我就請一位同學與我合作,分角色讀這段對話。”讀后學生評價。讓學生同桌練讀。
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讀文,然后請男同學讀華羅庚的話,女同學讀妻子的話。學生讀時我發現讀妻子剛聽到消息時的:“什么”怎么也讀不好。于是我繼續讓一個學生讀。學生讀后教師評價:“我覺得好像是在問題。”“誰再讀一下?”學生讀后教師評價說:“讀得有點味了。”“更象啟發”“你是怎么樣想的?”“我覺得驚喜時應讀輕聲。”用這些評價的語言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把對話讀得更準確、恰當。又如讀到妻子心情激動地邊看邊說:“我們怎么辦?”這一句子,有些學生仍把它讀成問話的語調,教師適時評價:“你讀時好像在問話,激動時聲音應該有些顫抖。”“誰還能來試一下。”學生讀后啟發:“讀到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眾說紛紜“妻子的手在顫抖”“華羅庚挺胸昂頭,非常堅定,意志堅決,不可動搖。”“我們仿佛看到妻子激動得臉都紅了。”“是呀!聽到這個消息只要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都會為之激動不已。俗話說‘好書不厭百回讀’我們繼續讀一下華羅庚和妻子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