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飄香》教學案例
師:想一想小女孩把花瓣送到母親身邊會怎么做?
生:輕輕地走到母親床前,把花放在枕邊。
生:讓媽媽聞花瓣淡淡的清香。
生:讓媽媽撫摸像絨布一樣柔軟的花瓣。
生:送花瓣祝福媽媽……
師:你們喜歡這位小姑娘嗎?為什么?
生:喜歡(異口同聲),小姑娘心地善良,她就像那片飄香的花瓣。
師:是啊!那片花瓣飄出的淡淡的幽香,不正像敬愛父母的美德在人間傳播擴散嗎?齊讀第10段。
師生互動表演:a、我把一盆帶露水的月季花放在陽臺上,母親會怎么問“我”?我又會怎么回答?b、我把一盆帶露水的月季花送給小女孩,會說些什么?小女孩又是怎么說?
師:再讀課文,說說你們自己是怎樣孝敬父母的?(隨機送出月季花)愿你們就像一片片帶著清香的花瓣,懷著敬愛父母的一片深情,飄向各自的家。
[教學反思]
情感是人的精神內核。情感是文章的靈魂。體驗作者的情感,品賞作者表達情意的語言,可以提高學生的言語水平,也是陶冶學生情操的需要。德國教育家第思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孩子們的心靈恰如一泓清澈的池水,需要我們一顆激起的石子,以蕩起他們感情的波浪,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主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這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親情,雖然情節簡單,但情真意切,所以我的教學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去體驗作者寓于字里行間的情感,本教案教學正是做到了這一點。在師生互動上,巧妙地使學生們進入了特點的情境中,形成強烈的“角色意識”,興趣盎然去讀書、表達,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語文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將內化為自己的感受。以“與小女孩相比,自己對媽媽怎樣?”的話題展開去,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談話之間,逐漸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進一步感受到了母愛的魅力,從而感悟到愛自己的媽媽不是掛在口頭上,而應該像課文中的小女孩那樣,為媽媽做點什么。這樣一來,一方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為學生進一步朗讀,感悟語文培養,積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學生與母親之間的距離,把母愛的種子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里,生動地親情教育在語文的課堂上活潑起來。所以整個教學我因為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滲透,讓學生精讀感悟顯性的語言文字,更讓學生領會到文字中隱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專家點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當課堂中出現了一束紅艷艷的月季花時,學生與文體之間也出現了溝通情感的橋梁,鮮花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情景,也是貫穿整個課堂的情感線索的維系點。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教學環境中的設計,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選擇體現了個性閱讀;而寫一寫、演一演、說一說、比一比、讀一讀,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深化了對文字的理解,感悟到了平淡文字下蘊藏的人物的美好情感。綜合性活動,使學生的朗讀能力、主動發展意識得到了加強,是對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一次探索。別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的姐妹”。所以環節中以美傳情,生生師師的互動表演使愛的旋律不斷奏響,學生的美好心靈使受到情感溢滿課堂,而片片花瓣的清香飄進了學生的心田,也會撒滿整個人間,真情永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中之情已成為心中之情,此環節也正體現了“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這一課程理念,師生敞開心靈世界,學生真的情感、思想都參與到了學習中去,在閱讀中表演中去碰撞、去豐富、去升華。在對話中迸發智慧的火花。在課堂教學中,有的只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和諧共振。來自課堂的濃濃情意,是對文本真實的體驗,融入與感動,師生在課堂上進行著心與心的呼喚,情與情的相牽,思與思的碰撞,神與神的交融,所以《花瓣飄香》的課堂才變得如此豐富、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