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誦讀中把握詩歌特色?
如果說,對這首詩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一是太白,二是太虛。尤其對“不朽”和“動人”的鋪墊,有空中樓閣之嫌,閱讀對象不適合三年級的小孩子——如果不是大量資料的查找與補充的話。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通過誦讀來把握詩歌如上特色呢?
我們先來看什么叫“誦讀”: “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朱熹)。“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曾國藩)。可見,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
這個高聲讀,自然不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地反復作雙唇勞動,它的確需要一定的策略。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共同來思考誦讀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