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教材分析
我們還可以推薦類似的課文加以拓展,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京杭大運河》的解說詞,人教版課文《長城》及相關的傳說故事、歌曲、民謠,有關廬山的影帶,名人詩畫,甚至還可以去了解一下“奇異”的石林,第八大奇觀“秦始皇兵馬俑”等,到閱讀積累到這樣的程度,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對人民的自豪之感,便會油然而生。
課堂練習設計
教材在練習設計上更注重了“減法思維”,即減少頭緒,減輕負擔,注重整合。課后的作業突出重點,富有彈性,留有很大的空間,便于教師發揮主體意識及自己的智慧,進行開發利用。
我們遵循編者的這些意圖的,注重整合,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思想。達到學語文、用語文的目的。
⑴積累:針對課文的語言特點,圍繞字、詞、句最基礎的知識進行訓練,夯實雙基。如形近字組詞,看拼音寫詞,多音字,按課文填空,修改錯字、病句等。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可以在這兒進行適當的拓展。如學習《廬山》一文后,可以背誦積累蘇軾、李白的名詩等。
⑵注解:主要讓學生針對課文關鍵詞句,說感悟,可以各抒已見,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長城和運河》一文可以設計: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長城”、“京杭大運河”就是人間奇跡?再如第二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選一喜歡的抄下來,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句話。
⑶運用:主要是以課文學習為基地,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如第一課:你知道我們還創造了哪些人間奇跡?可以用一、二句話寫下來,也可以用類似的詩句描繪它們奇異的景象。再如第二課:南沙群島旅游局想請你為他們寫一段廣告詞,試試吧!還可以配上畫。第三課:根據課文內容填合適的詞(可以是課文中的,也可以是自己平時積累的)
廬山的云霧
廬山的云霧, 你
,你
,你
,我想用生命贊美你。
連起來讀是首小詩。
尋覓一絲貫通的紅線
第一單元課文由《長城和運河》、《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三篇課文組成。從內容上看,都是介紹祖國的風景名勝的。無論是人力而為的偉大工程還是自然的鬼斧神工,都是國人引以為傲的所在。細讀慢品,就會隱隱發現獨立的三篇似乎有一線相牽。
《長城與運河》的作者為什么會感到“奇異”?詩人俯瞰的視角以及長城的“連綿起伏,曲折蜿蜒”的恢弘氣勢,運河的“銀光閃閃,伸向天邊”的風采無疑會給詩人視覺上的震撼,但是,細讀詩歌,就會發現,“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才是內心波瀾的真正起緣。除了詩文而外,在課后練習題5還可以找到佐證。而他的這種感嘆恐怕不只是對國人所發,而是要對世界所感。如果學生所想和詩人所感產生共鳴,那才叫真正的感悟。
祖先創造的奇跡值得驕傲,同樣祖國版圖上《美麗的南沙群島》也讓我們自豪。“傳說仙女下凡時,在遼闊的南中國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瑩的珍珠,這就是美麗的南沙群島。”仙女所為,自會給人留下遐思無限。否則怎會產生“課文中有許多生動優美的語句”。“可以肯定,將來的南沙群島會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旅游勝地。”那你自豪地“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南沙群島,再根據課文內容向別人作介紹。”
如果說祖國的南沙群島是因為美麗富饒而讓我們自豪,那么《廬山的云霧》更令文人墨客贊嘆流連。“千姿百態”“瞬息萬變”如絨帽,似玉帶,像天幕,會讓我們“騰云駕霧”“飄飄欲仙”,會令我們“流連忘返”。隨著飄渺的云霧彌漫的是“匡廬奇秀甲天下”的詠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