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教材分析
三篇課文雖體裁有別,相對獨立。但統觀教材,它們都以自豪為主線一脈貫通,為智慧勤勞的祖先自豪,為富饒美麗的山河自豪,為自己的祖國自豪。如果咀嚼文字,油然情感,輔以資料,施以吟誦,學生才會披文入情,可圈可點,才會有所說寫,流露真情實感。抓住這條紅線,從文字中領悟情感,教學時會功倍事半。
讓雄偉的巨龍在心間連綿蜿蜒
課后練習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觀察課文萬里長城或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寫一段話。”表面上看去,這好像是課文學過之后的一個小作業。其實,它考察的是學生對課文插圖的觀察及想象能力,考察的是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對內容的理解程度,對詩人情感的共鳴程度。此項作業的完成,功夫應該在課內。
精美的圖片一旦插入文中,學生在觀察時,自然會受文字的影響或制約,相應地也會再現直觀語言文字。以第一幅圖長城為例:看到長城的插圖,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這兩行詩句。其實,這恰恰達到了插圖的效果。此時讓學生對自己讀一讀詩文,對“連綿起伏,曲折蜿蜒”理解雖淺,可是頭腦中畢竟具有了盤旋彎曲的表象。
如果進一步對詩句予以理解,還是要回到詩文之中。“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這一句解釋前兩行詩句的關鍵所在。從北京到甘肅,總長6700千米,萬里之遙,依山就險,自東而西,磅礴巍然。應該把這種雄偉的氣象向所有的炎黃子孫做一回喧染,此時的再次吟誦,心中升騰起的才是“奇異”的“起伏連綿”。
理解不是目的,追尋的應該是領悟和體驗。葉圣陶老先生說:“所謂感受,就是讀者的心與詩人的心起了共鳴,仿佛詩人說的正是讀者自己的話,詩人宣泄的正是讀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閱讀詩歌的最大受用在此。”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什么會發出如此感嘆?不妨提供一篇人教社的四年級教材《長城》,里面有這樣的一段:“單靠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這無數和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此時,我們和詩人一起,穿越時空,目睹的是赤日炎炎下古代的勞動人民,僅靠手提肩擔的時候,(土石方竟多達24千萬立方米,可以修一道厚1.2米、高5米的環繞地球一圈還有余的世界墻。)想到它雖歷經滄桑歲月,仍舊巍然于山巔的時候,我們才會感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是“奇異”更是“奇跡”。長城為什么被收錄于《世界遺產名錄》,那我們這些龍的傳人再向世界激qing地吟誦一遍“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由直觀到潛入到所感,隨著讀書的層層深入,隨著資料的步步展開,每次讀書都會不同的情感變化,情感得到升華之后,學生再次看圖,才會有話可言,而且雄偉的巨龍才會“連綿起伏,曲折蜿蜒”穿行于心間。
長城和運河
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大宏偉景觀,仿佛不提到它們,就不足以顯示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雖然秦始皇命蒙恬將軍修建長城的初衷,只是為了抵御北方強大的匈奴。朝如青絲暮如雪,多少人的血汗呀,他們耗盡了一生的精力。古老建筑,櫛風沐雨,歷經千年,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嶺之間。就連小小的趙洲橋也自隋傳至今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重慶綦江虹橋的壽命才幾何?剛通車不久,就來個橋斷人亡;為了一統天下,隋煬帝下令開挖修建南北 “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來。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萬人枯骨。面對前人遺跡,我們也只是喊喊偉大不朽之語,比如本篇文章。現在,長城遭到很多無謂的破壞,不少城磚上寫滿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樣,甚至有些隱蔽地段尿臭熏天。大運河,因為今天的地位日益下降,水質不斷惡化。人心不古,于斯可見。雖然,我對這篇詩歌有點感冒,但并不希望將這種情緒傳遞給學生。如何激發學生對長城和運河的熱愛和贊美,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我準備抓住奇異一詞,讓他們體會景物的特點。長城奇異在連綿起伏,曲折蜿蜒,是建在山上的巨龍。大運河奇異在銀光閃閃,像長長的綢帶。看插圖,讀文字,補充材料,在腦中想象,是具體的教學技巧。我不擔心學生不能走進文本,我擔心他們會問:我們現在有什么建筑,值得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