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思維——《放飛蜻蜓》教學設計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把讀書當成一種快樂,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想,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捉”蜻蜓。(第一至六自然段)1、指名讀,引導評價。2、自由朗讀,并用自己的話說說:在讀的過程中,你想象到孩子們捉蜻蜓的情景是怎樣的?(板書:捉)3、小組討論:(1)陶先生提了一個什么問題?孩子們又是怎樣回答的?(2)從“慈愛、撫摸、拉著”等詞語可以看出陶先生是個怎樣的人?(3)“七嘴八舌”是什么意思?試把它演繹出來。4、交流、學習,知道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5、把兩個句子進行比較,感受它們的不同之處:(1)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2)蜻蜓是我們的好朋友.(第一句比第二句更能體現陶先生的和藹可親和循循善誘。板書:循循善誘)6、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不同個性,如:翠貞“想了一下”、孩子們“七嘴八舌、搶著說”、陶先生的循循善誘;讀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語氣。[通過自由朗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區別問的話和回答的話,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談”蜻蜓。(第七至十自然段)1、教師范讀,不認識的字、詞注意認真聽。2、小組朗讀,并完成表格練習:部位種類
尾巴眼睛特點 功能 3、交流、匯報,并結合課前預習說說:你還知道的那些有關于蜻蜓的資料?(板書:談、蜻蜓)4、拓展練習:蜻蜓餓極時,真的會吃掉自己的尾巴嗎?原因是什么?5、在這部分課文中,你又覺得陶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6、分角色朗讀,進一步體驗老一輩教育家的風范。[‘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個環節里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說、思考、動筆,在聽和說的互動中學習表達,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放飛。]▲“放”蜻蜓。(第十一自然段)1、指名讀,引導評價。2、小組朗讀,并討論:(1)從哪些地方可以再次看出陶先生對孩子們平等相待、循循善誘?(用商量的口吻說、把蜻蜓還給翠貞。)(2)“紛紛”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談了蜻蜓后,會非常樂意和自覺地把很辛苦才捉到的一只蜻蜓放飛呢?(板書:放)3、交流、學習。4、在這一部分里,你又感覺到陶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和藹可親)5、全班朗讀,要求:讀出陶先生語重心長的語氣,讀出孩子們的欣喜和對孩子們贊嘆的語氣。四、朗讀全文,回歸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懂得了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也認識了一位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現在讓我們帶著對蜻蜓的喜愛之情、對老一輩教育家敬佩、仰慕之情,美美地把全文讀一遍。五、思維拓展。同學們,既然我們懂得了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是益蟲,那么如果你看到了傷害蜻蜓以及其它動物的行為,你會怎么辦?會采取哪些方法勸阻,或進行哪些社會宣傳和呼吁呢?六、學習生字。1、出示生字。2、指導書寫。(1)注意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憶生字的字形。如:“蠅、蚊”都是“蟲字旁”,皆屬于昆蟲。(2)引導學生自己觀察生字的間架結構及在田字格中位置的安排。3、學生描紅,練習書寫。七、作業。1、練習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2、書寫生字、新詞。3、練習寫一篇宣傳和呼吁人類保護動物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