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研究課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詩”,文辭優美,簡潔,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 然而在教學時并不能如一般的閱讀教學,停留在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師自身要明白“文包詩”的特點,捉摸編者編寫此類題材的意圖。在小學階段,讓學生背誦古詩也許并不難,但是要求學生理解古詩字里行間的意思,以及寫作背景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只有在小學3—5年級才會出現了“文包詩”,“文包詩”中的“文”就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而隨著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幾乎不在出現“文包詩”這樣的題材。那么在教學時要明確一點:“文”是為“詩”服務的,對“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詩”中。
學生分析:
由于開展經典誦讀, 三年級學生基本已經會背這首詩了,但是僅僅停留在背誦和明白這是一首思鄉詩的層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詩中字里行間融入的思鄉之情。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孩子在初讀“文”時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詩”之間的聯系,但是這種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由文及詩,由詩入文感悟文中的思鄉之情。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文包詩”這種課文形式。
2、能抓住關鍵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王維在重陽節感到的舉目無親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誦出古詩,并能結合課文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在二年級時曾學過一首思鄉詩,還記得嗎?一齊背一背。
李白的《靜夜思》
師:是啊, 對于遠在他鄉的游子來說,家鄉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叫人時時刻刻思念著地方,尤其是在萬家團圓的節日,于是兩千多年前,同樣唐朝的一位大詩人王維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誰來讀?(指名讀、齊讀)
師:你們知道嗎?這首詩的背后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下面聽老師讀一讀這個故事。(師配樂范讀)
二、學習生字詞
a、師:之前大家已經作了預習了,這些詞你能讀好嗎?
出示詞語:思念 兄弟 異鄉 重陽
回憶 情景 佳節 登高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指名兩到三位,開火車領讀)
b、寫字指導
注意點:本課的生字難不難呀(不難) 生字是不難,但有幾個看似容易的詞語卻特別容易寫錯,一個是“佳”字,注意右邊是兩個“土”字,不能一豎到底。 還有兩個點要注意。“幼”字的一點不能丟,“念”字的一點不能添。
(老師范寫、學生寫一遍、描紅一遍)
三、檢查讀課文
你們的字詞真是讀的又快又準啊,課文也能讀的這么好嗎? 文章一共幾節?(四節)請四個人讀,即時糾正。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這首詩是誰寫的啊?(唐朝的王維),王維為什么在詩中說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呢?
(請兩位同學讀讀第一小節)
(2)如果變成這樣,你會讀嗎? 唐代有個大詩人,名叫( ),( )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 ),不覺已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