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 教案3
二、學習課文1-4自然段。
1、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小豬、小牛、小猴意外地得到了一袋麥子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樣做的?
2、你最喜歡哪個小動物,就把那一段多讀幾遍,努力讀好,再分四人小組談談自己這樣讀的理由。
3、按照“讀──說明理由──評議──再讀”的順序讀議課文1-4自然段,注意隨機理解下面詞語:
開心 磨成面粉 迫不及待
捧起 看了又看 慢 慢 吃
全種下
4、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課文。第一自然段全班齊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組競賽讀。
三、學習課文5-9自然段。
1、一年以后,土地爺爺又來拜訪小豬、小牛和小猴,那是怎樣的情景呢?請同學們自由地讀書。讀書時要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它們各自說話時是什么語氣,說話時心情怎樣,該怎樣讀才好。
2、分角色朗讀
(1)四人小組合作,分角色練讀。
(2)指一組分角色讀,其他同學評價:他們讀得怎么樣,好在哪里?(以激勵為主,多用“有進步”、“好”、“比較好”來評價。)
(3)在學生評議過程中,理解關鍵詞語:
最好吃的 舔了舔舌頭 至今還沒吃完
仍有 神秘 滿滿的
(4)四人小組分角色表演讀。
3、四名同學上臺戴著頭飾表演(可以是一小組,也可以從小組中推薦)。
(1)播放輕松活潑的樂曲,教師映示投影片,把學生帶入情境。
(2)教師配音,如“一年以后,土地爺爺又來拜訪小豬、小牛、小猴,他先來到小豬的
家……”;學生表演。
(3)學生評議;推薦表演。
(點評:從自由練讀→分角色讀→戴著頭飾扮演小動物,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一個逐步深入感悟課文中人物形象的過程,更是一個內化范文語言、培植語感的過程,同時也培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設疑,引發學生多元思考
[片段實錄]
師:小豬、小牛、小猴分別處理了自己那袋麥子,他們的做法你最贊成誰的?如果是你,會怎樣做?可獨自思考,可同桌討論,也可在小組中討論。
(學生趣味盎然地討論起來,然后爭著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1:我最贊成小猴的做法。因為小猴聰明又能干。一年時間,原來的一口袋麥子經過它的勞動,增加到堆滿了麥囤。如果是我,我也會像小猴這樣做的。
師:相信你也是個聰明能干的孩子!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觀點,小猴把一袋麥子種下了地,自己一年都沒有吃到,我贊成小豬的做法。因為小豬也很愛動腦筋,很勤勞呀。你瞧,它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它就可以吃上最喜愛的白面饅頭和烙餅啦!它是很快樂的。如果是我,我也會像小豬一樣先吃個痛快呢!反正那已經是屬于我自己的麥子了!
師:老師看得出來,你是一個率真、可愛、快樂的孩子!
生3:我抗議他的說法,小豬不想以后,把麥子全吃光了,以后挨餓怎么辦?所以我最贊成小牛的做法。因為小牛肯為將來打算,它等把家里的食物吃完,再慢慢吃這好東西,而且它很細心,經常搬麥子透風、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