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三袋麥子 教學思考
一、該給學生一袋怎樣的麥子
今天教《三袋麥子》,學生很興奮,大概這類童話故事是他們的最愛吧。
整整一堂課,我們一起研究了小豬、小牛與小猴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以及不同的結果,學生對小豬的憨厚可愛、小牛的精打細算、小猴的聰明能干有了深刻的印象。只是,學生的了解畢竟是淺顯的,他們關注的只是簡單的文字,卻無法理解文字背后的東西。
小豬的憨厚可愛究竟體現在哪里,除了“不由得舔了舔嘴唇”,學生沒有更深的體會,更沒聯想到此時小豬心中的回味無窮。小牛誠然是精打細算的,可這背后得付出多少抗拒誘惑的毅力啊!而小猴的聰明能干更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學生能說出因為小猴想到種下后能收獲更多的麥子,說明小猴很聰明,卻無法明白麥子從播種到收獲要付出多少的心血。
或許,現在的孩子離生活太遠了,他們知道了很多不該知道的東西,卻不知道更多應該知道的東西。
下課前,我問學生:“這三個小動物你們最喜歡誰?”沒想到他們竟然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小猴!”我笑了,反問他們:“是嗎?你們都是這么想的?好好問問自己,下節(jié)課我們再繼續(xù)交流。”
我不知道明天孩子們會給我怎樣的答案,因為,我也在考慮,該給學生一袋怎樣的麥子。
二、出乎意料的“麥子”
今天的語文課上,先讓學生討論的是三種小動物你最喜歡誰。
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并沒有像昨天異口那般異口同聲。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喜歡小猴,理由當然是充分的:聰明、能干、會回報土地爺爺。
但不同的聲音也很多。一個小男孩說:“我喜歡小牛,他不但會精打細算,而且還很勤勞,經常把麥子透透風、曬曬太陽,不然麥子就要發(fā)霉、蟲蛀了。這樣,他就吃到了好吃的麥子,還很有營養(yǎng)呢!”我有些欣喜,說道:“是啊,這樣的小牛可真討人喜歡呢。而且,大家想一想,一年過去了,小牛的麥子還剩半口袋呢,說明了什么?"已經有學生在下面迫不及待地說:“它意志很堅定,沒有吃到好吃的麥子就不吃草料和雜糧了。”我真的沒想到學生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么多。
一個小女孩有些羞澀,把手舉得低低的。我問她,她輕輕地說:“我喜歡小豬,因為它很可愛。”原以為學生會笑,結果點頭贊同的還不少。于是,我說:“小豬不但因為可愛而讓我們喜歡,還有其他原因呢,找找看。”很快學生就發(fā)現了小豬其實也很能干,把麥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種食品;小豬還很有禮貌,會感謝土地爺爺送給它麥子;小豬其實就像是孩子們自己,怎能不讓人喜歡呢?、
此時的我,有些驚喜,因為,學生的思路拓展了,就會有一片廣闊的天地。
于是,我問學生“這三種做法你最贊成誰的?”有了前面的討論,學生說得頭頭是道。但由于受前面的影響,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楚,與上一個問題有些混淆了。
“那么,如果你有一袋麥子,你會怎么做呢?”面對這個問題,學生還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那種動物的做法,但一個平時成績很差的學生卻站起來說:“如果我有一口袋麥子,我會把一半種下地,另一半留著吃。這樣既能吃到好東西,又能有收獲。”其他學生恍然大悟,紛紛贊同。
剩下15分鐘,我讓學生動筆寫下來,到下課,大多數學生都寫完了。我粗略地翻看了一下,感覺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