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
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字詞的教學仍不容忽視,所以在第一課時必須先把字詞的教學解決掉。首先,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根據自學要求進行自由朗讀,初步學習字詞,為讀文掃清障礙。其次,主要是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生字的讀音、認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并且教給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詞。最后,變換不同的形式讓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這樣很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學會生字,理解生詞,讀通課文。
一首詩,一篇情,一個故事——《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
課文《每逢佳節倍思親》采用 “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寫作的背景和緣由,明白如話的語句,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感悟情境、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股濃濃的親情力透紙背,溢于言表。
一、詩文交融,感受詩境。
在教學中,我努力從文與詩的融合上著眼,學文,以詩為線索,學詩,以文為參照,將詩文有效結合,在感悟古詩的時候,不僅僅停留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是還體會了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同時通過誦讀文本和詩句,理解并體會詩人王維的思鄉情感,使學生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
如,我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來分層引導學生研讀故事。抓第一自然段中的“就”、“已經”和詩句中的“獨”、“異鄉”、“異客”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的處境和心境。從“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重陽節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句話,扣住“更加”一詞理解“倍”,感受王維無法和親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抓“佳節”二字,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有關詞句,了解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和人們歡度佳節的喜慶氣氛,了解一年當中還有哪些傳統佳節,在這些佳節中王維無不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從而體悟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深沉情感。通過“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升華著內心的情感。
二、情感對比,潛心會文。
在教學中,我通過三次對比,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強烈地感受王維思鄉之苦,鄉情之濃,用一個“情”字將之串聯成一個整體,使學生的心翻騰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充滿鄉愁的重陽節,使他們的心與王維的心在那一刻交匯。再加上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與詩人的情感交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在體驗中學習,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
第一處對比:導入時,教師提到“提起過節,同學們都是滿心的歡喜,洋溢著快樂,而唐代有位詩人,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出示古詩)”。調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第二處對比:第二自然段教學時,通過聲像結合創設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體會“熱鬧”、“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的節日氣氛,而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將當時人們與王維的心情對比,體會王維孤身一人在外求學時,眼見別人家團聚而自己卻不能與兄弟們團聚的孤獨感和思鄉情。第三處對比: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積淀的關鍵環節。這一段中詩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歡聚登高的時刻,再回到現在與兄弟們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學生情感流露,欲要表達。此時,回到詩文,學生再來吟誦詩文,就顯得字字傳情,聲聲動情了。